畲族民间艺术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GE \* MERGEFORMT
PGE \* MERGEFORMT 1
畲族民间艺术论文
一、畲族民间艺术的种类和特征 1.民歌 民歌是畲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称为“畲歌”、“山歌”。畲族RM喜爱唱歌,他们“俗不离歌”,擅长“以歌代言”。民歌融入畲族RM生活的程度,可以畲族民间流传的俗语形容:“饭以养身,歌以养神”。他们张口即歌,歌词都是对比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情景自编的。无论是祭祀、待宾、婚礼、节日,还是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他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他们在歌声中叙世事、陈志趣、寄幽思、诉衷肠;通过唱歌记时令、劝耕织、比睿智、争巧愚、调诙谐,甚至以歌辨亲疏、度优劣、正人心。多少世纪以来,畲族RM就这样唱着山歌,在困难的环境中转辗迁徙,刀耕火种,营造一个古老民族的坚韧、智慧和豁达。畲族民歌按内容分,可分为神话传说歌、史事传说歌、小说歌、风俗礼仪歌、劳动歌、时令歌、时政歌、情歌、杂歌、新歌、儿歌、哀歌等。畲族民歌主要有四大基本音调,包括闽浙调、罗连调、顺文调、闽皖调。这四个基本音调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具有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这四大音调各有所别,暗示畲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中不尽单一的民族来源以及分散居住后和其他民族所发生的交相混融。而四大音调互有关联,则显示出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征。”基于畲族民歌的特征,它已成为畲族一个重要而鲜亮的文化符号。 2.舞蹈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舞蹈有特别的文化背景。它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有着本民族信仰、礼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娱乐作用方面,以此满足民众审美和情感宣泄上的需要;而且表现在以这一形体艺术阐释民族的起源和始祖的史绩,唤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振兴和宏扬民族文化。畲族传统舞蹈按内容分,可分为生产舞和祭祀舞,以祭祀舞为主。畲族传统舞蹈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关系紧密,由劳动场景和祭祀场景演变而来。生产舞是源于畲族RM生产劳动、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有猎捕舞、栽竹舞、闹春舞、谷神舞等。如猎捕舞,是与畲族RM狩猎生产关系紧密的舞蹈。祭祀舞,与畲族RM祖先崇拜关系紧密,集中表现在祭祀活动上。畲族祭祖是最盛大虔诚的全族性民俗活动。祭祀舞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在迎祖祭祖活动中,二是在进行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时,如龙头舞、铃刀舞、安祖舞、传师学师舞、功德舞等。此外,还有迎神驱鬼、纳祥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的打王舞、闽东的《奶娘催罡》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巫师(又称法师、师公);一般民众一般不表演,在某些特定场合,也只是跟着舞蹈做一些简单动作。参加舞蹈人数,由舞种而定,有单人独舞、双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等。祭祖舞在浙江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 20XX年6月11日上午,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87岁高龄的雷长珠老人当众表演了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舞,只见他身披对襟赤衫,右手执牛角状鼓角,左手执铃刀,手舞足蹈之际金属碰击铿锵有声。雷长珠老人表演的祭祖舞是从其大伯雷良进那里所学。传说畲族祖先龙麒狩猎时不慎被野兽所害,后来畲族RM为了纪念龙麒,在每年农历正月装扮成师公,载歌载舞。祭祖舞,就是模仿当年亲人拿着各种工具保护龙麒遗体、边哭边赶野兽的情景。祭祖舞念、唱都用畲族语言,表达驱邪赶鬼、超度亡灵和祈求族人平安。祭祀舞在福建畲乡还有一种巫师表演的巫舞,以《奶娘催罡》为代表。《奶娘催罡》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奶娘催罡》的祭祀法事,由道士男扮女装扮成奶娘陈靖姑的形象来驱妖、驱鬼,有消灾驱魔的寓意。 3.工艺美术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源于畲族RM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畲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制造有着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畲族RM根据实际需要,创作出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如刺绣、编织、剪纸等。大多数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 (1)刺绣。畲族刺绣又称“做花”或“绣花”。畲族刺绣工艺源于畲族女性服饰。明清时期,畲族妇女穿花边衫,花边一般为妇女自绣,但复杂的植物、动物图案刺绣,则由裁缝师傅完成。畲族裁缝师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于刺绣,人们品评其手艺之高下,不但取决于其做衣的手艺,更决定于其刺绣的技艺。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但大多畲族女性都会刺绣工艺。畲族刺绣有衣裤、肚兜、五谷包、童帽、烟袋、鞋帽、帐帘的刺绣,主要是服饰刺绣。最常见、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围裙上刺绣,上衣刺绣在领口、服斗和衩角,围裙刺绣则在裙身。以刺绣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畲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称羡的服饰艺术,又是引人注目的一大民族标志。畲族刺绣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广东、江西、安徽和浙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