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民间艺术结课论文..docx

发布:2017-01-24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号:题 目:民间艺术学院(系):艺术设计专业年级:艺术设计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1月2日论文题目:通渭民间艺术选题意义:我的家乡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家乡有特色的部分民间艺术进行总结论述,使得更多人都认识并了解通渭民间艺术,同时,此次选题也是给我自己一个对家乡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论述,能进一步发扬通渭文化。正文:一.通渭民间艺术的概述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十大类1980项。其中仿古建筑、雕刻、皮影、剪纸等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精湛的表现手法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有6000余件雕刻、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精品被国内收藏家和国际友人收藏,有63件剪纸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2005年,该县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县政府下发了《通渭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并确认、登记、立档。在此基础上,县政府批准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木雕、陶塑、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小曲、秧歌等20项被定西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小曲、剪纸、草编技艺、脊兽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通渭书画艺术通渭--中国书画之乡,地处甘肃东南方,这里群山环绕,气候宜人,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人文和优良的尚艺传统,从古至今有许多民间艺术被热情的人们继承下来.人们都知道其书画勘称一绝!首先,用我们通渭人当地的话说:家中无字画,不为通渭人;有吃有穿,清洁平安,字画满堂,生活自然;藏字画最多者,可以在村里主持公道;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悬挂字画不看名气看德行;爱字成风,写字成风,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其次,就外地人来看,通渭群众酷爱字画,习字作画、悬挂字画、收藏字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房间悬挂字画;通渭画廊比其他地方相对要多,同时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员较其他地方也相对要多,在全国书画大赛上获奖或入展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当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有就是去过通渭最先映入眼帘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书法大师沈鹏老先生题写的“中国书画之乡”八个大字而矗立在广场的巨碑。图1.通渭汽车站从小受书画艺术的熏陶,家乡读书人大多酷爱文学与书画,差不多当地每家都有几幅字画挂于正房后堂,关于字画的来源,每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一个故事。我家的一副字画是在祖父年轻的时候从邻乡的一个作画的老先生手里买回来的,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听父亲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人都饿得吃不饱肚子,但还是很注重对字画的保存。没有让字画受到任何损坏,只有岁月在字画上留下了痕迹。我记得我家里的那副字画在10年前在县里装裱过一次了,虽然看上去不再那么陈旧,但还是无法遮盖住岁月留下来的痕迹。图2.老奶奶作画通渭人对书画是深入骨子的痴爱和钟情,大多数不是建立在“掘矿淘金”式的以书画为赚钱工具的迷爱,而是对书画内容所隐射的为人处事、修行养性及书画家高尚做人行事的羡慕、向往和学习;它不只是图肤浅的表面化享受,而是寄予着崇尚传统文明、讲究伦理道德、尊重学者文人、珍惜友谊、追求真善美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贾平凹先生到通渭后大发感慨“在西安城里,书画市场是很大的,书画却往往成了贿品,去办升迁调动,打官司或者贷款。我的情况就是如此,我也曾戏谑自己的字画推波助澜了腐败现象。但是在通渭,字画更多是普通老百姓自己收藏,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所以通渭人民世代保持着“崇仁尚义”、“仕勤读书”以及勤劳俭朴、醇厚温雅、达观进取、坚毅沉着等良好的民族心理和崇高的价值观念。图3.农家挂画 图4.县领导题字画二.通渭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种艺术门类也逐渐地具有了雏形。在通渭这块土地上,长期绽放着标志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小花--通渭剪纸。它用零碎的纸片勾勒、裁剪出人们生活的足迹,精神的寄托,幸福的希望和明天的向往。在农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课程。在陕北地区,剪纸、绣花几乎成了姑娘的门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条重要的标准。陕北的老一辈人至今记得当年相亲时的说法:莫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而在甘肃陇东的很多地方,长时间以来衡量一个农家女子的标准,有一条就是看看她能不能剪出一手漂亮的窗花来。看谁家女子聪明灵巧,就是要看她窗花剪得好不好。图5. 剪纸铺剪纸,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很多地区。通渭剪纸是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技艺娴熟、手法多变,富于装饰性。图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