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PAGE
PAGE 3
第4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教学目标】
1.理清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反抗的基本史实
2.理清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自然经济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基本史实
3.理清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思想解放的基本史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与思想解放
2.难点:宏观把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知识重组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原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利益。
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根本目的的条款是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政治: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
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商品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暴行: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经济: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的产生
重大事件: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重要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方案。具有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
后期:《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革命性、空想性和先进性
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提出了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最终失败。
(二)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主办: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 前期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但仅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变革社会制度,最终破产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根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前后,官僚、地主、商人,私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著名企业: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广东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主要特点:地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
行业:以轻工业为主;
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及著作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推动洋务运动的发生,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商战
促进了思想启蒙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
2.交通和通讯:1872年,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1881年,唐胥铁路修筑,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重难点突破】
1.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
(1)现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使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2)整体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开放,被动的融入世界。
(3)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风俗习惯、婚姻观念等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及习俗,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4)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业文明内部的矛盾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二是对外民族矛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