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课件.ppt
(3)智力智力,是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的職業勞動者,一個城市智力結構反映了這個城市的文化水準和現代化程度,它是城市人口品質的一個重要標誌。一個城市的地位如何,不取決於城市人口數量多少,主要取決於城市人口品質。城市品質,反映城市人口總體素質的規定性。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道德、文明素質等的總和。城市人口品質主要受社會生產力狀態、經濟水準、文化技術記憶營養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通常,我們將受過中等專業教育以上的人口列為智力範疇。他們主要分佈在生產、教育和衛生部門。發達國家較好的基礎教育為其人口智力水準的提高奠定了基礎。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水準落後制約了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普及提高,使發展中國家智力水準整體落後發達國家。因此在知識時代的今天,城市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一流城市必須有一流教育,必須將教育置於優先發展的位置。(4)城市家庭結構城市家庭結構是指城市家庭成員的結合方式和內部關系,以及由這樣關係形成的家庭構造和模式,主要指家庭的代數結構和人口結構。城市家庭能夠結構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劃分類型。以規模大小可以分為大家庭和小家庭;以家庭成員完整與否可分為完全家庭和殘破家庭;按家庭權力劃分可分為父權家庭、母權家庭和聯合家庭;以家庭成員構成可分為單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和聯合家庭。將家庭分為單身、核心、主幹、聯合家庭,是中國社會學者採用較多的一種分類方法,它利於從家庭中夫妻對數、代際層數、親屬關係等分析研究家庭結構的變化,從而更好地進行城市管理。城市化和現代化對我國城市家庭結構變化產生較大影響。我國傳統社會家庭以大家庭為主,四世、五世同堂在我國並不罕見。隨著經濟變遷,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城市家庭結構已在發生變化。城市家庭人口減少,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關系趨於簡單化。核心家庭構成城市家庭結構的主體。核心家庭是由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一詞出於美國社會學家默道克(G.P.Murdock)所著《社會結構》一書。他分析了250個各種類型的家庭,提出了核心家庭的理論,認為核心家庭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產物。西方發達國家的幾聽大多由核心家庭構成,發展中國家由於處在由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城市家庭中核心家庭數量還沒有佔優勢。由於經濟發展,包括水準提高,我國城市核心家庭日漸增加。在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隨著婦女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家庭權力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平權家庭取代父權家庭成為趨勢,家庭民主也取代家庭專制。不僅如此,城市家庭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家庭的生育、消費、撫養功能在弱化,教育、娛樂、經濟功能在強化。二、空間結構城市的空間結構包括三大部分:建築設施、自然資源和地球環境。建築設施又可分為:生產設施、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三類。從城市建築角度看,建築設施最主要是房屋建築和基礎設施。(1)房屋建設城市的房屋建設包括住房、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各種用房建設。其中與居民關係最為密切的則是居民的住房建設。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產生了許多城市社會問題,住房短缺就是其中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由於近代人口增加迅速,居民居住條件極差。許多居民長期居住在破爛不堪的棚戶區內。這些棚戶區許多是戰爭年代因災荒和戰亂,逃荒避難後所搭建的棲息地。棚戶區內人口眾多,居住條件和衛生狀況差,它是上海百年滄桑的歷史見證。建國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居民的居住條件改善不明顯。改革開放,尤其是1992年以來,上海市政府加快居民住房商品化建設的步伐。(2)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部門工程設施,也稱為城市最基本的人工物資承載體。城市基礎包括:能源供應系統、水源供應與排水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郵電通訊系統、環保環衛系統與防衛防火系統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特點:1職能上的同一性或公共性,為整個城市提供公共服務。2結構上的整體性。基礎設施個系統分佈在整個城市空間,呈縱橫交錯、點線相連的主體網狀結構,形成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3運行上的協調性。基礎設施對城市生產和生活的承載能力,既取決於系統規模大小,更取決於內部功能配套協調。4形態上固定性或永久性。城市基礎設施大多為永久性建築,供城市生產和生活長期使用。三、資源結構城市是人口告密度聚集的地區,它必須巨頭能夠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的自然條件,必須有人們活動的空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