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1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ppt

发布:2017-12-11约7.47千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符合生态学原则的、适合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为此,需要对城市的现状进行生态评价,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建设和管理。 第一节 城市生态评价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 指出:“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生态评价与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城市的生态评价-的重点是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 即: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 城市生态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节 城市生态评价的内容 城市生态评价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结构 指系统内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格局。它包括城市人群、无机的物理环境以及有机的生物环境等。 一个生态化的城市要有: 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完善的绿地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功能 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有三大主要功能 生活功能 生产功能 还原功能 城市作为人类的一种栖境 首先要为它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人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必然和其他生态系统 一样,具有生产、消费和还原功能。 城市人群不仅参与城市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调节,同时,通过他们的劳动才能增加产 品并提高产品的价值,因此人也是生产者。 城市的还原功能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是指城市中复杂的有机物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分解过程,如垃圾的腐烂和焚烧; ②是指城市环境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恢复原状的功能,如环境的自净能力等。 三、协调度 城市中的关系协调包括: 1.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2.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的相互匹配 3.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 4.城乡关系协调 5.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协调等 第三节 城市生态评价的指标 一、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城市功能、结构及协调度的综合指标。如GDP,城市安全指数等。 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如人口数、城市面积等。 3.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如人口由民族、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组成,下面还可细分。 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又横向、纵向的可比性。即自己不同发展阶段可比,与不同城市之间也可比。 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期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能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生态规划提供依据。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可采用层次分析方法: 首先确定城市生态评价的主要方面 然后分解为能体现该指标的亚指标 按此原则再次进行分解,直至最底层的单项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由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组成。 二级指标是根据前述评价指标选择原则,选择若干因子所组成; 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若干因子组成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图11—2)。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都是由许多因子组成的,其中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易定量,而有些因子是难以定量或者说是难以取得定量数据的。 因此,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的选择只能根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加以选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完备的缺陷。 随着对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还可以进行不断修改和补充。 目前采用的三级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 1.人口密度: 2.人均期望寿命 3.万人口中高等学历人数: 4.人均道路面积: 5.人均住房面积 6.万人病床数 7.污染控制综合得分 8.空气质量 9.环境噪声 10.城市绿地覆盖率 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自然保留地面积 13.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 14.废水处理率 15.工业废气处理率 16.电话普及率 17.人均生活用水 18.人均用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