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最终版)2014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
根据宜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宜昌市市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使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成绩、效益密切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促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健全符合我校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关系合理、机制健全、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绩效工资管理运行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搞活内部分配,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分配中强化激励和调节机制,建立以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实绩为评价依据的分配制度。
2.坚持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
3.严格考核,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切实将教职工的收入同本人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按岗评定的弹性分配制度。
三、享受绩效工资的对象
(一)在编在岗的教职工人员。
(二)因工作需要招聘和试聘的人员。
四、绩效工资构成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其比例为50%:50%。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一般按照工作出勤情况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发放。
五、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主要内容及标准
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教师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教练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及工勤人员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质量奖励性绩效工资、科研及宣传奖励性绩效津贴、班主任奖励性绩效津贴、其他奖励性绩效津补贴等部分组成。
(一)教师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
教师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表(单位:元/课时)
级 次 职 务 单位教学课时绩效计算方法 备 注 一 高级 6K1+5.0K2 二 中级 5K1+5.0K2 三 初级 4K1+5.0K2 四 见习 3.5K+5.0K2 教师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计算说明:
1、K1为财政绩效系数,K2为学校效益系数(如K1=1, K2=2)。
2、教师教学绩效以教师实际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课时为准,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
3、反聘教师绩效津贴标准为20 K2。
4、双肩挑人员是指担任业务工作同时担任行政工作的人员。双肩挑人员所授课程津贴按所授课程相应标准的80%计发或行政管理职务岗位奖励性津贴按80%计发。
5、学生数在20人(含20人)班级的课程,绩效津贴标准另乘1.0;学生在21—35人(含35人)班级的课程,绩效津贴标准另乘1.1;学生人数在35—45人(含45人)班级的课程,绩效津贴标准另乘1.2;学生数在46人(含46人)以上班级的课程,绩效津贴标准另乘1.3。(说明:学生人数是指实际在班上课人数)
6、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学期计入4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但不计算绩效津贴。
7、教研组长每周计入1学时工作量。
8、每周教师授课不满12学时,所差课时每一学时扣教师职务绩效工资5K1+10K2元,扣完为止。
(二)教练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
教练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表(单位:元/课时)
级次 职务 单位训练课时津贴计算方法 备注 一 高级 6K1+5.0(m+1)K2/12(或15) 二 中级 5K1+5.0(m+1)K2/12(或15) 三 初级 4K1+5.0(m+1)K2/12(或15) 四 见习 3.5K1+5.0(m+1)K2/12(或15) 教练职务绩效工资计算说明:
1、m为学生在校训练人数。K1为财政绩效系数,K2为学校效益系数(如K1=1, K2=2)。
2、教练训练绩效以教练实际完成训练计划课时为准。
3、双肩挑人员训练课程:学期训练学生人数根据需要选择,课时绩效工资按所训练的课程相应标准的80%计发或行政管理职务奖励性岗位津贴按80%计发。
4、全日制教练按照此办法执行。单项项目的教练员以带12个运动员为基本工作量,集体项目的教练员以带15个运动员为基本工作量。若全日制教练所带人数不足基本工作量,所差运动员每名每月扣40元。
5、业余教练若由学校统一收费,按照此办法执行。业余教练若自行收费在校训练,每月向学校交纳业务管理费、场地维护费等壹仟贰佰元,不使用学校场地向学校交纳业务管理费等捌佰元,其绩效工资按职称享受个人的基础性绩效工资。
(三)管理及工勤人员职务奖励性绩效工资
管理及工勤人员职务岗位奖励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