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期遗传学实验指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 人类染色体核型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初步了解外周淋巴血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正常人体chro的组型分析。
2、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和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3、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二、实验原理:
人体外周血的组成:
红细胞 嗜中性白血球
外周血 血小板 粒细胞 嗜酸性白血球
白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白血球
淋巴cell
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只有淋巴细胞存活,其它类型的细胞死亡。外周血淋巴细胞几乎处于细胞周期的G期(分裂期)。但在体外给予一定的条件培养,经53-72小时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运用这种方法可用来对人体的chro进行检查,鉴别某些遗传性疾病。
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已成为制备染色体的最主要的方法。主要原因是材料便宜易得,对同一个体可进行连续观察,并可得到优良的染色体制片。各种因素的效应(如病毒、电离幅射、化学试剂)可在淋巴细胞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观察,从而可进行多种在体内无法进行的研究。
淋巴细胞的培养有许多方法,常用的是全血培养和分离白细胞培养。全血培养又称为微量血培养,因为通常只要有0.2~0.5mL的血液就可以进行实验。见下图
正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的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低等动物如两栖类的外周血中也只是偶然能见到分裂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0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PHA)时,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目前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领域广泛采用。
其它动物在制备染色体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应根据对象进行适当的改动。即使是人体的外周血,在培养时也会由于个体的差异、培养的条件及操作者本人的经验而有相当的差异。染色体形态及各部位名称见下图。
正常情况下,人类每个体细胞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共46条染色体,通常表示为男46,XY;女46,XX。根据各组染色体的特征予以分组:A组 (NO1~3)是最大的一组染色体,它们的着丝粒在中部或近乎在中部;
B组 (NO4~5)为两对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有明显的长臂和短臂;
C组(NO6~12+X)为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差不多,X染色体大小介于其间,一般难以区分;
D组 (NO13~15)为中等大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它们的一个重要形态特征是随体,随体是一对着色很深的小球,处于短臂的末端,随体与短臂之间的区域很少着色;
E组 (NO16~18)包括一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F组 (NO19~20)为两对小的着丝粒;
G组 (NO21~22+Y)为最小的一组端着丝粒染色体,在NO21~22的短臂上可见随体,Y通常呈现异固缩状态,着色更深,可以识别。人类染色体标准图谱见下图:
三、实验材料及器材:
人外周血、小牛血清、针筒、离心机、冰箱、双目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培养液的分装:在无菌室内或接种罩内,也移液管将已通过0.22μ细菌过滤器的培养液和其它各试剂分装入10mL培养瓶中,每瓶1640培养液4mL,小牛血清1mL,PHA0.2mL,肝素0.05mL,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终浓度为100U/mL),用3.5%碳酸氢钠调节pH为7.2~7.4,加好瓶塞,-20℃保存备用。
2、采血培养(男、女)针筒先用肝素液浸润针筒(防止血液凝固) 去掉肝素
抽V血约5ml(用8号针头每瓶加10滴) 稍摇动37℃培养72小时 无菌操作加入秋水仙素0.1~0.15ml/瓶 37℃培养3小时 倒入离心管中2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 去除上清液,加0.075M KCl 5ml 打匀 37℃处理20分钟 加入固定液摇匀 离心2000转/分钟,7分钟 去除上清液,加入固定液打散,固定15分钟 离心 去除上清液,加入固定液15分钟 去除上清液 加入1ml固定液,制成细胞悬液 从冰箱中取出玻片,立即滴上悬液,每片3~4滴 酒精灯上烤干 Geimsa染色30分钟
倒去染液 用小水冲洗 待干后镜检 显微摄影 核型分析。
2、染色体配对鉴定方法。
组别 染色体号 长度 着丝点
大致位置 核 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