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混合培养下Cr(Ⅵ)的微生物还原能力.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厌氧混合培养下 Cr(Ⅵ)的微生物还原能力
李 松,曲 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
[摘 要] 采用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接种土壤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及土壤悬液培养试验,测定
厌氧培养过程中 Cr (Ⅵ)和Fe(II) 的浓度变化,研究了不同浓度铬酸盐的微生物还原能力及不同铬酸盐浓
度下氧化铁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2 种试验条件下四川水稻土对 Cr(VI) 的还原能力均大于江西水稻土。
混合培养试验中,水稻土中微生物可直接还原 Cr(VI),但是还原能力较弱;土壤悬液试验中,高浓度的 Cr
(Ⅵ)(250mg/kg)在2种土壤中均可被完全还原,还原效果较混合培养有明显增强,其中添加氧化铁对土
壤中Cr(Ⅵ)的还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异化铁还原过程对铬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微生物铬还原,异化铁还原,水稻土,混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将Cr(VI)还原为低毒、微溶的Cr(III)是对铬污染环境修复的一个有效过程[1,2] 。土壤中存在某些兼
性和严格厌氧的细菌可以将Cr(VI)作为直接电子受体[3],或通过特定的细胞色素或酶将Cr(VI)还原
[4,5] 。Camargo[6]等研究了从重铬酸盐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耐铬微生物的特性,报道了它们对Cr(VI)
有较高的抗性,其中一些菌株可以高效还原Cr(VI),其微生物生长和还原Cr(VI) 的最适温度为30℃,
最佳pH值为7.0[7] ,且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Cr(VI)还原速率越快,对铬的还原强度也越大[8,9] 。
通常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纯培养试验进行,一般不考虑土壤中其他共存组分的影响。然而,在厌
氧水稻土体系中同时存在着诸如硝酸盐还原、硫酸盐还原及Fe(III)还原等氧化还原过程,其与铬还原
[10]
过程是否存在电子受体之间的竞争或产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已成为土壤污染修复中的热点问题 。
已有的研究提出,Cr(VI)可被异化铁还原中产生的Fe(II)还原为Cr(III),同时Fe(II)被重新氧化成
Fe(III) ,从而使系统中存在Cr(III)—Fe(III) 的混合物,铁还原菌能循环利用Fe(III) ,通过连续的生物—
非生物还原反应,加速对Cr(VI) 的还原,铁在Cr(VI)微生物的还原中起到“催化”作用[11,12] 。由此
看出,异化铁还原将可能提供作为厌氧土壤和水中铬解毒的重要方式[13,14],深入探讨Fe(III)—Cr(VI)
体系的竞争还原机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拟通过Fe(III)—Cr(VI)体系的混合培养
试验,探讨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和Fe(III)对Cr(VI)还原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Fe(III)—Cr(VI)体系的竞
争还原机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供试的水稻土分别采自四川省邛崃市迥龙镇(用“SC”表示)和江西省安福县竹江乡店上村(用
“JX ”表示) 。土壤样品自然风干,磨细,过 1mm 筛。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 48.9 g/kg
和 23.9 g/kg ,全铁含量 34.2 g/kg 和 19.5 g/kg,无定型铁 3.08 g/kg 和 1.94 g/kg,游离铁 11.7 g/kg 和
6.48 g/kg ,pH 7.34 和 4.84 。
1.2 土壤接种液
将两种供试土壤以 1 ∶9 (w/v )的土水比于 30℃下淹水 7d 。700r/min 离心 10min,取上层清液
用做接种液。
1.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收稿日期] 2006-02-2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2071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 李松(1979-),女,天津人,在读硕士,主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