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达标课后练习++六国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项,①读“pù”,②读“bào”;C项,①②都读“sànɡ”;D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A项“暴”通“曝”;C项“厌”通“餍”;D项“当”通“倘”。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祸害
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毛病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解析:速:招致。
答案:C
4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题干和D项的“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未尝赂赂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 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变革消灭
解析:D项中“革灭”应解释为“革除消灭”。
答案:D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解析:①解释为“亲近,依附”;②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③④都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后退”。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句间关系属于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受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B、C两项都是因果关系,D项是假设关系。
答案:A
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解析:④⑤强调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
答案:C
9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解析: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六国论(节录)
春秋之末,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此与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