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docx

发布:2018-10-10约2.2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分层并实施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充分地发展。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学生分层: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全班约1/4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又有约1/4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还有约1/4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多只有约1/4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鉴于以上发现,我根据本年级我所任教的两个班75个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数学课前,每个层面的学生带好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分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如不需要分层施教的则提前通知学生仍按自己的座位坐。 分层授课:备课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5-10分钟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几分钟,教师则给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三、四学习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第三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第四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每个月初,根据学生上月的学习表现,教师重新调整学生的组次,以激励学习态度好,进步明显的学生和警醒自觉程度低、学习退步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提高,得到别人的认可。 分层练习: 由于班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为数不少。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堂上,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里“学困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小老师”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 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邻近座位选择“小老师”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小老师”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小老师”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为了增强优生的责任感,体现其“小老师”的价值,这样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经过半年多分层教学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上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我班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与我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更高;而且,由于我在备课、上课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分层前,要做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