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内市场规模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引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中,外贸量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传统贸易理论根据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等来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源泉。但随着世界的变化,贸易问题的复杂化出现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假设市场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存在差异化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与它的产品净出口量有关,即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减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这就是国内市场规模理论即母国市场效应。市场规模是形成母市场效应的重要变量,规模大的市场比规模小的市场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数量。以我国为例,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占据世界人口1/4的人口的消费需求量,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存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如果我国的外贸竞争力是源于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那么我国的内需市场就成为了我国的贸易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内市场规模广阔的前提下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异化能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化?
1.2相关文献回顾
1.2.1国外理论和实证综述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保罗·克鲁格曼(1980)提出母市场效应理论,通过验证模型发现:企业为了降低贸易成本,追求规模效益,在存在收益递增和贸易成本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在具有较大需求的国家进行产品的生产,而向其他国家出口。简言之,一国本地市场需求是其对外出口贸易的重要保障之一,而该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大小决定了该产品出口上的潜在优势大小,我们称为“本地市场效
应理论”。在整个国内市场规模效应理论中规模经济居于核心地位,后续的研究也大多以此为出发点。迈克尔·波特(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最早提出贸易条件的理论就是贸易条件恶化论。他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格贸易条处于长期恶化的状态,因为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经济学家辛格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所以,亦称作“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1.2.2国内理论和实证综述
刘力(1996)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否定了发展中大国应当实行内向型贸易的传统观点,认为国内贸易无法替代对外贸易的功能,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即以国际比较优势为依据,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适度保护为辅助,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战略。在对中国母市场效应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张帆和潘佐红(2006)作了比较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他们对中国国内省间贸易的母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周怀峰(2008)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国内市场需求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其次,国内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再次,持续性的国内需求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市场条件,最后,挑剔性的国内需求对技术创新起到激发作用。
1.3本文的研究特色
本文以国内市场规模为引入点,分析和检验了国内市场规模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的机理和程度。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文进行研究以规模经济、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国内市场规模影响贸易条件的机制分析
克鲁格曼(1980)将母市场效应描述为: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并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下,需求大国将成为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其深层的含义是,固定成本使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厂商将生产集中于一国产生规模经济,而贸易成本的存在则使在大国生产成为最优选择,国内市场规模的存在意味着大国国内需求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内市场规模即将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的出口和其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本章将从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这些角度来分析母市场规模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的内在机理,以探究母市场规模是如何影响贸易条件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追赶。
2.1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催生规模经济
新贸易理论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所谓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产量增加,平均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减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假设某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其国内需求量庞大,本国该产品市场规模扩大,那么该国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获得更超值的利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国国内市场巨大,国内贸易机会众多,更加容易实现内部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外部规模经济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是指行业规模较大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