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建设方案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 录
一、人才需求分析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1
(一)学院基本情况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2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建设思路 7
四、专业建设目标 8
1、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8
2、重新构建本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完成一系列应用性理实一体化课程整合 8
3、形成较完整职业性的实训能力 9
4、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9
5、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 10
6、较完备的社会服务能力 10
7、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 11
8、中高职衔接机制的建立 11
五、建设内容与措施 11
1、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双育人机制改革 11
2、对接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 13
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 17
4、构筑双师培养平台,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19
5、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20
6、加强产学研结合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2
7、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实施第三方评价 23
8、依据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系统培养途径 25
六、预期绩效 26
七、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 27
八、保障措施 28
(一)制度保障 28
(二)组织保障 28
(三)运行管理 29
一、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辽宁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省内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丹东作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重点发展区域,成立了以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为龙头,其他10个工业园区为纽带的临港经济发展体系,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仪器仪表、造纸机械、电力设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主的新的工业体系。
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包含我院在内的“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成立,共168家企业,目前已有58家入住。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化纤、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产业。园区内企业从事于自动化技术行业相关的企业高达85%,其他行业企业,也需要相关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技术人员。同时各企业于2007-2009年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原有的手工或简单自动化设备已经被高端生产线设备取代,原有的技术人员已远远无法满足目前企业需求,使辽宁丹东地区急需大量自动化技术应用人才。
经粗略统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主要任务分布图如下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岗位分布图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学院基本情况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 1999年学校开始试办高职教育,同年学院由省机械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管理。2002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浪头、仪表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98亩,建筑总面积12.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00余万元,馆藏图书19.38万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243名,专任教师192人,校内兼课教师39人。其中教授3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级职称58人,来自企业的稳定兼职教师12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辽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现设有4系3部1个二级学院共八个教学单位,建有10个专业群,38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家级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模具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省级检测技术实训基地,省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拥有1个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和4个辽宁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拥有1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9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成果奖。
学院办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逐年提高,先后荣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丹东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确立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在职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之路,牢固树立“规模适度、质量第一、打造特色、铸就品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积淀,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凝炼出“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专业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自动化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示范专业。该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探索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