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教程》课件.ppt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教程
课程目标与内容概述目标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提高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内容传染病概述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监测手卫生与消毒隔离技术个人防护常见传染病防控医疗废物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特殊人群感染防控突发疫情应对案例分析
传染病概述:基本概念与分类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并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人与环境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分类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播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泌尿生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环节1传染源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包括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感染动物等。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泌尿生殖道传播、虫媒传播等。3易感人群
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其他疾病,确保治疗效果,减少医疗事故发生。保护医务人员健康降低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减少职业暴露,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维护医疗机构声誉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维护医疗机构的良好声誉,提升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1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传染病防治的责任主体、防控措施、疫情报告等内容,为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提供法律依据。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医疗服务、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体系的建立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识别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内容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与报告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感染率一定时期内,医院内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住院病人总数的百分比。耐药率一定时期内,对特定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分离株数占同期细菌分离株总数的百分比。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医院感染所致死亡病例数占同期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百分比。
医院感染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科的医院感染率最高,需要重点关注该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
手卫生:世界卫生组织五步法第一步:搓掌心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用力摩擦掌心。第二步:搓掌背一只手的手指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掌背,来回摩擦。第三步:搓指缝双手交叉,指尖相对,用力摩擦指缝。第四步:搓拇指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旋转摩擦拇指。第五步:搓指尖手指并拢,用掌心摩擦指尖。
手卫生的正确操作演示
手卫生设施的合理配置洗手液应配置在患者床边、医护人员工作区域、手术室、病房等场所,方便医务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洗手盆应配置在病房、医护人员工作区域、手术室等场所,并保证水温、水压适宜,便于医务人员洗手。消毒纸巾应配置在患者床边、医护人员工作区域,方便医务人员擦拭双手。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原则选择原则根据消毒对象、消毒目的、消毒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进行操作,注意安全防护,避免皮肤、眼睛、呼吸道接触消毒剂。效果评价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效果评价,确保其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常用消毒方法:物理消毒1高温消毒利用高温杀灭病原体,包括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等方法。2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照射杀灭病原体,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水等的消毒。3过滤消毒利用滤膜过滤去除病原体,适用于制备无菌溶液、过滤空气等。
常用消毒方法:化学消毒1含氯消毒剂包括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2醇类消毒剂包括乙醇、异丙醇等,可快速杀灭细菌、真菌,但对病毒效果有限。3过氧化氢消毒剂包括双氧水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安全性较高。
消毒效果的评价与监测1细菌培养通过培养细菌来检测消毒效果,适用于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评价。2化学指示剂利用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消毒效果,适用于灭菌效果的评价。3生物指示剂利用耐热细菌孢子来检测灭菌效果,适用于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评价。
隔离技术:标准预防原则概念标准预防原则指将所有患者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风险。措施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灭菌锐器安全
隔离技术:接触隔离适用范围接触隔离适用于感染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的患者,如耐药菌感染、腹泻等。隔离措施佩戴手套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或隔离围裙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对患者的物品进行消毒
隔离技术:飞沫隔离适用范围飞沫隔离适用于感染了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的患者,如流感、麻疹、风疹等。1隔离措施佩戴外科口罩保持与患者1米以上的距离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遮住口鼻2注意事项患者应佩戴外科口罩,减少飞沫传播。3
隔离技术:空气隔离1适用范围空气隔离适用于感染了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