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附解读).docx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附解读)
一、组织管理责任
(一)建立健全防控组织体系
医疗机构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本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责和分工,确保防控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设立专门的传染病防控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和指导。例如,医院应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具有丰富感染防控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具体工作。
(二)制定完善防控制度和预案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以及技术规范,结合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包括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个人防护制度等。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在传染病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响应,采取科学、规范的防控措施。例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常见传染病疫情的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开展人员培训和教育
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和技术规范。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在线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效果。新入职医务人员必须接受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预检分诊责任
(一)规范预检分诊流程
在医疗机构的入口处或显著位置设置预检分诊点,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学史询问和症状筛查。对于发热患者和有传染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引导其到专门的发热门诊或隔离区域就诊,并做好登记和信息报告工作。例如,预检分诊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是否接触过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等信息,并在登记本上准确记录。
(二)加强预检分诊管理
加强对预检分诊点的管理,确保其工作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消毒设备。预检分诊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对预检分诊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例如,每天对预检分诊点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三、发热门诊责任
(一)设置和建设要求
发热门诊应独立设置,与其他门诊、急诊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其建筑布局应符合卫生学要求,设置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识和分隔。发热门诊应配备必要的诊疗设备和急救药品,如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呼吸机、除颤仪等,以及常用的抗病毒、抗菌药物等。
(二)患者管理和诊疗规范
发热门诊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能够及时接诊发热患者。对就诊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CT等,以明确诊断。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观察,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转诊。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例如,对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物品等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应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三)医护人员防护
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根据不同的工作区域和操作要求,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在污染区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在潜在污染区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如测量体温、进行核酸检测等,确保其身体健康。
四、疫情报告责任
(一)报告制度和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明确疫情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时,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二)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
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的管理,确保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疫情报告信息审核制度,对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审核和把关,防止漏报、错报和迟报。定期对疫情报告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每月对疫情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进行统计分析,对报告质量不高的科室和人员进行督促和指导。
五、消毒隔离责任
(一)消毒制度和措施
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消毒的范围、方法、频次和质量要求。对诊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