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杓侧肌 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面,自甲状软骨板的内侧斜行向后上方; 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面。 作用:该肌收缩牵引肌突向前下方运动,使声带突向内侧转,从而使声门裂变窄。 甲杓肌 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向后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 作用:下部肌束位于声襞内,声韧带的外侧,称声带肌。其收缩使声襞变短而松弛。 杓肌 位于喉的后壁,包括杓横肌、杓斜肌和杓会厌肌。 杓横肌:两端连于两侧杓状软骨肌突及其外侧缘。该肌收缩使声带略紧张,缩小喉口及喉前庭。 杓斜肌:位于杓横肌的后面,起自杓状软骨,抵止在对侧杓状软骨尖。其作用是缩小喉口,与杓横肌共同收缩则关闭喉口。 杓会厌肌:起自杓状软骨尖,止于会厌软骨及甲状会厌韧带。收缩时拉会厌向后下,关闭喉口。 前庭襞 声襞 声门下腔 喉室 前庭 喉中间腔 四、喉腔 组成:是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粘膜等围成的管腔。 (一)喉口 喉腔侧壁有上、下两对粘膜皱襞,上方的称前庭襞,下方的称声襞。 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较声门裂宽。 (二)喉前庭 喉口与前庭襞之间的喉腔。 喉腔分部:前庭襞和声襞将喉腔分为前庭襞上方的喉前庭,声襞下方的声门下腔, 前庭襞 声襞 (三)喉中间腔 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喉腔。 喉室 声门裂 :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 声襞:喉腔侧壁一对白色的粘膜皱襞。 声门裂前2/3 在两侧声带之间,称膜间部; 声门裂后1/3 位于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称软骨间部。 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位置:位于喉与气管杈之间; 组成: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 形态:呈后壁略平的圆桶形管道。 难点疑点 喉、气管后方的结构: 喉的后方为喉咽部,气管的后方为食管。因喉的下端与咽的下端相平,故喉的后方不是食管,而是咽。 (二)主支气管 气管叉至肺门之间的管道。 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较水平。 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较垂直,异物易于落入右主支气管、右肺内。 气管隆嵴 左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第三节 肺 一、肺的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肺尖高出胸廓上口。 二、肺的形态和结构 形态:近似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一尖:肺尖,圆钝,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 2 ~ 3cm 一底:肺底,向上凹陷,贴膈,又称膈面。 两面: 肋面:与胸郭的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 纵隔面:即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 肺门:是指肺内侧面中央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 A、 肺 V、 淋巴管和 N 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肺根。 二、肺的形态和结构 三缘: 前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前方的移行处,前缘角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左肺小舌 。 后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位于脊柱两侧的肺沟中。 下缘为膈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处,其位置随呼吸运动而显著变化 两肺的分叶 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他们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的表面有毗邻器官压迫形成的压迹或沟。 肺内各级支气管: 支气管(主支气管) → 肺叶支气管 → 肺段支气管 → 肺内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 末端接肺泡。 支气管以下反复分支管道称支气管树 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一、胸膜 (一)胸膜的概念 是覆盖于肺表面和胸廓内表面的浆膜。 脏胸膜:覆于肺表面。 壁胸膜: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形成密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为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产生的摩擦。 难点疑点 注意胸膜腔与胸腔不同:胸膜腔内无心、肺等脏器,只有少量浆液;胸腔是指胸廓和膈围成的总腔,内有心、肺等脏器。 (二)壁胸膜的分部 脏胸膜是贴附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 壁胸膜依其衬覆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最低点,即使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伸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 (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1.肺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的体表投影相同,在相同部位肺下界一般较胸膜下界高出两个肋。 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再向内于第10胸椎棘突外侧2cm左右向上与后缘相移行。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接近脊柱处 肺下缘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平T10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平T12棘突 2.胸膜的体表投影 右侧的胸膜下界前内侧端起自第6胸肋关节的后方,左侧的胸膜下界前内侧端则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两侧胸膜下界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