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六章.肌学.ppt
◆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的周围,在腰部显著增厚,可以分浅、中、深两层。①浅层在竖脊肌的后面,向内侧附于棘突,向外侧附于肋角。②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位于第12肋与髂嵴之间,向内侧附于腰椎横突。③深层覆盖腰方肌前面。◆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肌学--躯干肌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胸大肌◆胸大肌1、形态位置:位置浅表,覆盖胸廓前壁大部,呈扇形,宽而厚2、起止:●起: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止: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3、功能:使肱骨内收和旋内;如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锻炼——哑铃平放向中间收◆引体向上两块肌肉:胸大肌、背阔肌胸小肌形态位置:胸大肌深面起止:3-5肋→→肩胛骨喙突功能:牵拉肩胛骨向下;助吸气。前锯肌形态位置:胸大肌深面起止:1-8/9肋外面→→肩胛骨内侧缘功能:使肩胛骨紧贴胸廓;助吸气。肌学--躯干肌膈膈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为向上膨隆呈圆顶形扁薄阔肌。其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如倒扣脸盆)膈上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后)膈与脊柱之间,T12前方,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中、在左)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T10 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前、在右)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T8有下腔静脉通过(各孔平对?椎)三个裂孔:腔静脉孔食管裂孔(迷走神经)主动脉裂孔(胸导管)膈的三个裂孔肌学--躯干肌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膈肌)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肌学--躯干肌腹肌腹肌前外侧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后群:腰大肌、腰方肌重要结构:腹股沟韧带、腹直肌鞘、腹白线、腹股沟管、腹股沟镰肌学--躯干肌腹肌前外侧群腹肌前外侧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仰卧起坐]
外斜肌(第一层)起于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肌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总论总论肌学--总论随意肌不随意肌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躯干\头颈\四肢心壁\内脏\血管壁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肌的命名/配布肌的辅助装置肌学--总论肌的形态和构造长肌:四肢多见短肌:躯干深层,如肋间肌阔肌:躯干表层,分布胸腹壁轮匝肌:分布孔、裂周围一、肌的形态二、肌的构造肌的形态和构造肌腹肌腱(腱划、腱膜)大量横纤维组成,色红、柔软而有收缩能力,外有肌外膜包裹腱纤维(胶原纤维束)组成,色白、坚韧而无收缩能力在肌腹两端,附着于骨骼。中间腱:肌腱在两个肌腹,此种肌称二腹肌。腱划:数个肌腱将一肌腹分割成多个肌腹。腱膜:阔肌的肌腱,如腹外斜肌腱膜三、肌的起止肌的起止1、起点(定点)固定骨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接近身体正中线。2、止点(动点)移动骨或肢体远侧端的附着点远离身体正中线。在一定条件可相互转换(引体向上)肌学--总论肌的起止★肌的命名大小——胸大肌、胸小肌形态——斜方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位置——冈上肌、冈下肌起止——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作用——旋后肌、大收肌根据肌群动作的作用可分为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和固定肌4种。原动肌:指在关节运动中,主要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协同肌:指与原动肌共处于关节轴同一侧,帮助完成动作的肌肉群。拮抗肌:指与原动肌的功能作用完全相反的肌肉,两者分别处于关节运动轴的两侧。固定肌:指关节运动时,固定环节的另一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