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管理学院 人力(1)班 2012213984 程清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各个版面,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和谐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将成为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
一、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
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作出部署。四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政策涉及中国经济方方面面,而其中,就业是为数不多几个多次“亮相”的关键词。
李克强随后在重庆考察时更是明确指出,“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就业是否足够稳关系到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目前普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比较充分,核心问题在727万高校毕业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结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和矛盾之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更为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重要课题。
由于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从就业率来看,他们在以经济利益为要的人才竞争市场,与汉族同届毕业生接受同等条件的市场选择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状况更令人担忧,不容小视。
同时,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成因的几点分析
1、个人方面
(1)不太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大学生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是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校享受的低进低出政策,而且在校期间只局限于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又由于他们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并将长期存在,进而影响将来就业等一系列竞争。而很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方面的他们,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汉语水平欠缺、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也不强。
(2)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过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
(3)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
(4)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欠缺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特殊性造成的。在以汉语为载体的教育体制和市场形势下,汉语水平的高低无遗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及条件、语言环境有限,学习时间短等各种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基础薄弱,加之升入到大学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用汉语授课,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骤然提高,这与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符,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当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学习期间在主观上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造成了在后继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产生了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而导致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语言关没有过,就算少数民族企业家,也不愿意用不会汉语、不懂外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要和内地和国外做生意,语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