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与利用概论(研究生-文献检索)基本概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检索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信息、情报、文献、知识的基本概念
2.了解文献的类型、特点
3.知道数据库的类型与结构
4.掌握信息检索的途径、步骤
5.理解检索式的编写与检索策略的调整
6.熟悉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检索
第一章 信息检索与利用概论
第一节 信息学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一)信息(Information)
美国-克劳德·申农(C.Shannon)。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信息”解释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通信的意义在于消除某种不定性。该论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定义1:信息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即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定义2: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 )认为:“信息是能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或“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
定义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钟义信1988年《信息科学原理》信息定义为: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被国内多数教材接受采用。
(二)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
传递性
依存性: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上(如声波、电磁波、纸张、化学材料、磁性材料等),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相对性:客观上信息是无限的,但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人们实际获得的信息问题有限的。同一信息对不同认知水平的用户所产生的作用和有效性也不同。
可加工性:信息可以加工处理,可以压缩、扩充和叠加,也可以变换形态。
时效性
可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的复制、传递,它可以共享。
(三)信息的作用
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
信息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认识功能。
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备件。
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四)知识、情报和文献
1、知识Knowledge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应。
知识具备的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被相信的believed
(1)知识认识观、知识信息观
知识认识观:知识就是对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即是说,知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联系的认识。据此,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仅属于“有形知识范畴”。
知识信息观(当代知识观):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集成整合的系统化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即使说,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材料,知识是信息加工的抽象化产物。-----揭示了知识的信息本质(明确信息与意会信息),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与要求。
有形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用语言表达,便于与他人共享,以命题和命题网为其表征的明确信息。
无形知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个人不具有有意思的提取线索,不能用语言系统表达,不便与他人共享,以活动中的发生式系统为其表征的意会信息。
获取无形信息的办法:在实践的特定情境中,注意观察、体验他人的行为方式,从他人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事物,进行领悟式情境学习。
(2)知识的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①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即know-what,类似于数据。
②关于客观原理和自然规律方面的知识,即know-why,类似于科学等。
③关于某些事情的技艺、能力,即know-how,类似于智能、技能。
④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情的信息,及know –who,类似于信息。
2、情报Intelligence ,Information:是指传递着的在特定效用的知识。
三个基本属性:
知识性:根据知识的定义和特性,知识去除了糟粕的信息,并且具有可实践性。
传递性:没有被激活的知识只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而不能体现情报的价值。
效用性:情报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发挥比其作为知识更为巨大的作用。
3、文献Literature ,Document: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本身并不是知识,其包含的内容才是知识。
文献要素:知识内容、信息符号、载体材料,记录方式。
信息符号、载体材料和记录方式都影响知识内容的获取和利用。
概念间的关系:属种关系。信息是属概念,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之下具有交叉的种概念。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四者的关系
(五)信息源
信息源是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信息类型
保存性:正式记录的信息源、非正式记录的信息源
时间:先导(天气预报)、实时(现场直播)、滞后(报纸)
表现形式:文字、图像、数值、语音
内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