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狼图腾》的狼性特征开题报告.doc

发布:2017-09-15约2.2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开题报告 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文章的写作范围:论《狼图腾》的狼性特征 (二)、选题研究价值:首先学术价值,本论文先对小说《狼图腾》文化背景进行和作者创作动机进行了概括研究,对《狼图腾》文本中的狼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在文本分析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其次现实意义是从生态文学角度具体分析文本的同时思考狼性智慧对当今社会生活、企业文化中的价值。综上所述,从文学文本角度研究狼性特征,通过对人与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认识,从而重新认识我们自身发展,学习并借鉴狼的精神,有助于从中看清人性,正视人性,改变并完善人性中的缺点,同时为人类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元素,使得人们更深入了解狼性这一话题。 (三)、选题研究兴奋点: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演变规律Wolfs spirit about Wolf Totem) 1 序言 《狼图腾》的文化背景与创作动机 1.1 文化背景 姜戎(本名吕嘉民)用一生的心血写出了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狼图腾》。作品以狼为叙述主体,以独特的写作视角详尽刻画了蒙古草原狼的狼性特征,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关于北京知青陈阵到内蒙插队,与狼结缘的过程。文字背后是作者对狼性与人性的思考。 1.2 创作动机 作者创作《狼图腾》的动机首先是提出问题让读者思考;其次宣扬强悍进取、不屈不挠的狼性精神;最后提出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的忧虑,国民性格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和解决的时候。 2 《狼图腾》的狼性特征及具体表现 文学中的狼形象从神话传说中的“文化英雄”到被“恶魔化”再到现今所推崇的“精神导师”,这样一种角色转变其实就是狼被人们认可、被接受的过程,虽然文坛上批评声不断,但在企业界,狼性智慧、狼性精神似乎已经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正如辩证法所说的那样,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既对立又统一。“对狼的‘恶魔化’情景越严重,也就越是提醒人们注意狼可能存在的另一面。”文学来自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通过狼这样一面镜子,研究狼性,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的进化过程,还可以完善人性的弱点。 《狼图腾》 对“狼性”的诠释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智慧,狼群懂得如何巧妙的利用地形、天气等因素,来获得最大的收获; 二是野性,是狼性中渴望自由的原始属性,难以驯服,先天形成而未受后天环境影响的生性。 2.1 彰显狼性智慧 狼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除了靠本能谋生外,常常有种种非遗传性的不凡之举,而文学作品中狼的非凡之举就表现在其“智慧”上。生存竞争中“最具智慧”、“最适者”是狼。首先具体表现在其军事才能:作品中狼群袭黄羊场面描写;其次团结精神:照顾老狼、小狼、病狼和产崽喂奶的母狼;最后亲子之爱:母狼的看家本领和狼洞内部构造。 2.2 呼唤原始野性 “草原狼无论食与杀,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p356)首先具体表现在瘦骨嶙峋,老的毛色灰白的母狼,面对天敌都准备用最后一口气死拼;其次,刚出生的小狼懂得“装死求生”,七周大的时候开始向同类学习嗥叫。 2.3 人性危机的具体表现 《狼图腾》高度赞扬了狼的顽强生命力,张扬了狼群在寻食、与对敌作战中表现出来的狼性精神、团队合作、作战技巧和野性。狼所表现出来的狼性特征与小说中的以包顺贵为代表的“灭狼派”和以老王头代表的“盲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结语 狼性与人性的思考 《狼图腾》中的狼性其实是时代人性的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狼不仅是狼,而且是具有某种人格化的动物,正如陈阵所说:“陈阵发现以人之心度狼之腑,也有许多狼的行为疑点可以大致得到合理解释。狗通人性,人通狼性,或狼也通人性。”(p64)狼不再是那个凶恶残忍的典型代表,转而成为了人类的图腾和崇拜的对象。作品中的人性与狼性其实就是人与生态或与其它动物间的关系,是“依存、搏斗、破坏”并存的关系。 在倡导“人类中心主义”的今天,还有那些日益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强调“以人为本”不能将一切行为都以人的思想、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应依据科学、依据自然发展规律,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才是真正生存之道,文字盛宴背后我们需要思考人性与狼性、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论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论文研究重点是拟写第二部分——分析《狼图腾》作品中狼性特征的塑造与描写,作品给予狼全新的评价与认识:“一种可畏的竞争能力和凶狠顽固的性格”、“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精神”、“高贵的天性”、“勇敢、智慧、顽强、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满足、永不屈服、并藐视严酷恶劣的环境,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两条狼性原则:一是,进食时绝对不准任何人畜靠近。小狼在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