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与分析基础理论》课件.ppt
数据处理与分析基础理论欢迎来到数据处理与分析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目标了解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据采集、清洗、转换和特征工程等关键技术。熟悉常见的数据分析算法,包括聚类、分类、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能够应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实际项目实践。
数据的定义和分类数据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是信息的载体。数据分类包括:数值型、类别型、时间型、文本型等。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目标人群的信息。实验观测通过实验或观测收集数据。网络爬虫利用爬虫技术从互联网获取数据。数据库查询从数据库中提取所需数据。
数据采集的注意事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遵守数据隐私和安全规范。采集与分析目标相关的有效数据。保证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数据清洗的概念和流程1数据识别识别数据中的错误、异常值和缺失值。2数据验证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数据修正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正或删除。4数据标准化将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和标准。
数据清洗的常见技术异常值检测使用统计方法识别异常值。缺失值处理使用插补方法填充缺失值。数据转换将数据转换为更适合分析的格式。数据去重删除重复数据。
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完整性数据缺失率。准确性错误数据率。一致性数据矛盾率。时效性数据更新频率。
异常值检测和处理方法箱线图识别超出上下四分位数范围的异常值。1Z-score计算数据点与平均值的距离,识别离群值。23σ原则识别超过平均值±3个标准差的异常值。3处理方法删除、替换或修正异常值。4
缺失值处理的常用方法1删除法删除包含缺失值的样本。2均值/众数填充使用均值或众数填充缺失值。3插补法使用模型预测缺失值。4模型预测训练模型预测缺失值。
数据转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提高数据质量消除数据差异,提高一致性。2优化模型效果使数据更适合模型训练和预测。3简化分析过程将复杂数据转换为易于理解的格式。
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
特征工程的定义和作用特征选择选择最相关的特征。特征提取将原始特征组合成新的特征。特征转换对特征进行转换,以提高模型性能。
特征选择的方法与原则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1降维将高维数据降维,减少变量数量。2保留信息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3线性组合通过线性组合创建新的主成分。
PCA的步骤及应用场景1数据标准化将数据缩放到均值为0,方差为1。2计算协方差矩阵计算所有变量之间的协方差。3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取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5数据投影将原始数据投影到主成分空间。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解释性解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降维将多个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因子。隐藏变量假设存在一些隐藏的因子影响多个变量。
因子分析的过程及解释数据准备收集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因子提取提取因子,并确定每个因子的解释。因子旋转对因子进行旋转,使其更易于解释。因子得分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
聚类分析的定义和目的定义将数据分成多个组,组内数据相似度高,组间数据相似度低。1目的发现数据中的隐藏结构和模式。2应用客户细分、市场分析、异常值检测。3
K-means算法及其应用1步骤1.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2步骤2.计算每个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将其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3步骤3.更新聚类中心,计算每个聚类中心的所有样本的均值。4步骤4.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5应用图像分割、客户细分、文本聚类。
层次聚类算法及其特点1特点将数据逐步合并或拆分为多个组。2特点形成树状结构,展示不同层次的聚类结果。3特点无需预先指定聚类数量。4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数据。
分类分析的概念和类型
决策树算法及其实现原理通过一系列决策节点将数据分类。实现使用ID3、C4.5、CART等算法。
逻辑回归算法及其原理1线性模型利用线性函数来预测数据类别。2Sigmoid函数将线性函数的结果转换为概率值。3最大似然估计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训练模型参数。
SVM算法及其应用场景1原理寻找最大间隔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数据分离。2应用图像识别、文本分类、生物信息学。
时间序列分析的意义趋势预测预测未来数据的变化趋势。周期性分析识别数据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化。异常值检测识别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常值。
平稳性检验及其方法定义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方法ADF检验、KPSS检验。
自相关分析及其应用测量时间序列数据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性。识别时间序列中的趋势和周期性。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移动平均模型及其特点原理使用过去数据的平均值来预测未来值。特点平滑时间序列中的随机波动。特点适用于短期预测。特点对数据趋势的捕捉能力有限。
指数平滑模型及其优缺点原理将过去数据的权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指数衰减。1优点适用于趋势性较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