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草种苗生产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4-12-05约3.5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DBXX/XXXXX—XXXX

甘草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草种苗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

起挖、种苗质量、打捆和包装、贮藏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甘草种苗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文件。

3.1

甘草种苗

由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种子播种繁殖培育而成的种苗。

4产地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灌溉水应符合GB5084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

5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良好的肥沃砂壤土。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播种育苗前一年,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kg~3000kg/hm2,深耕50cm以上,播种当年,土壤解冻10cm时耙地做畦。

6播种

6.1种子选择

2

DBXX/XXXXX—XXXX

选择净度≥80.0%、千粒重≥8.0g、水分≤10.0%、发芽率≥80%的甘草种子。

6.2种子处理

采用农用碾米机上碾甘草种子2~3遍,以划破种皮且不碾碎种子为宜。

6.3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在4月上中旬,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播种,种子播量为60~90kg/hm2。

6.4播种方法

采用开沟条播,沟深1~2cm,沟宽3~5cm,行距20cm~25cm,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于沟内,然后覆土1~2cm左右,镇压一遍。

7田间管理

7.1灌溉

视土壤墒情,苗期干旱时灌水,雨水较多时要注意排水。

7.2追肥

苗期结合灌水追肥施尿素120~150kg/hm2为宜,在苗高10cm以上和幼苗分枝期,分别叶面喷施1.5~2.0g/kg磷酸二氢钾1次。

7.3中耕除草

幼苗生长高度10cm时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中耕深度5cm。

8主要病虫害防治

8.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减药控害,提质增效”为原则,针对甘草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以农业、生物防控为基础,理化诱控为核心,科学用药为辅助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甘草品质、产量及生态环境安全。

8.2防治方法

甘草幼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1。

9起苗

9.1起挖时间

种苗苗龄要求达到1年。土壤解冻后、芽萌动前采挖越早越好,一般在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

9.2起挖方法

3

DBXX/XXXXX—XXXX

挖苗时要保持苗圃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干硬地块采挖前要灌水。由地边向内采挖,贴苗开40~50cm深沟,注意保全苗,不伤根。挖出的种苗要及时用秸秆覆盖,以防失水。

10种苗质量

10.1外观

主根呈圆柱形,红棕色或灰棕色,长20cm以上。种苗芽饱满、条顺长、无病斑、无破伤。

10.2分级

根据根茎长度、横径、百株质量等分成三个等级,见表1。

表1甘草种苗分级指标

等级

根茎长度/cm

横径/mm

百株质量/kg

一级

45

8

~

0.81.3

二级

35~45

5~8

~

0.40.8

三级

25~35

3~5

~

0.20.4

11打捆和包装

按标准分级后,根头朝同一方向扎成50根或100根的带土小把。放入透气的塑料袋、编织袋、麻袋等包装袋内,加入适量潮干土以防失水。

12贮藏和运输

甘草种苗不能及时运输或移栽时,用潮干土覆盖种苗进行假植贮藏,保持土壤潮湿。种苗长途运输中要遮盖篷布,同时注意适当通风,以防止种苗发热腐烂。

4

DBXX/X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甘草育苗田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表A.1甘草育苗田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病虫害名称

危害症状

防治措施

锈病

叶面被锈病感染后,叶背面产生暗

褐色病斑,表皮裂开后散发出黄褐色病

原菌粉末。

喷洒15%三唑酮水乳剂500~800倍;喷

洒25%嘧菌酯悬浮液和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

白粉病

此病在多雨季节易发生。主要危害叶

片。发病时叶片正反两面产生白粉。

喷洒40%腈菌唑粉剂6000~10000倍液;喷洒2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