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情绪对比性效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情绪对比性效应
摘要采用传统的任务分离范式,探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来揭示情绪诱导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影响的不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的内隐记忆中,被试存在显著的情绪词汇记忆偏向,对积极情绪词汇的记忆偏向尤为显著,心境一致性有利于内隐记忆的提高,同时在内隐记忆中出现了情绪对比性效应,而在外显记忆中则没有出现此效应。
关键词心境一致性;任务分离范式;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情绪对比性效应
分类号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1.002
1引言
心境一致性效应是指当个体处于某种情绪或心境状态时,更容易编码或者回忆与个体具有相同情感效价的材料(王振宏, 蒋长好, 2008; Blaney, 1986)。Bower最早用实验证明了心境一致性效应,并依据情绪记忆的联结语义网络模型予以解释(Bower, 1981; Bower Cohen, 1983)。该模型认为每一种基本情绪,例如恐惧、愉快等在记忆网络中是以节点的形式表征的,每一个基本情绪的结点都与其他许多结点相联系(如表情行为、自主反应模式、评价唤醒、语言标签等),一个情绪结点被激活,相联系的结点也被同时激活,从而出现心境一致性效应。
关于心境一致性效应的研究多在于区分内隐与外显记忆的不同,即内隐和外显记忆是否均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龚琳峦, 徐晨, 刘?模? 杨莹, 王振宏, 2014;何养成, 钟玉芳, 2009;齐平, 梁承谋, 2003; 陶云, 霍俊丽, 高松, 叶存春, 2007)。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杨治良, 1999)。外显记忆则与之相反,是在意识的控制条件下产生的。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有两种方法,包括传统的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目前大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分离方法,即在测验阶段,一部分被试完成直接测验,另一部分被试完成间接测验,然后统计两种不同任务的正确成绩,从而探究自变量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PDP)最早是由Jacoby (1991)提出的,经后人对其程序的完善,现在学者们所采取的加工分离程序是由Buchner, Erdfelder和Vaterrodt-Plunnecke(1995)修订的模型(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PDF),PDF是在相同的时间和反应任务记忆活动中,通过公式严格地分离出意识性提取与自动提取,即区分外显和内隐记忆。
研究发现,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中均存在。例如,Bradley, Mogg和Williams (1994)的研究发现,抑郁个体比正常个体对抑郁相关词显示出更强的阈下和阈上启动, 间接证实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均有心境一致性效应。陈图农,林万贵,季伟华和武欣(2003)以临床抑郁者和正常人为被试,发现回忆测验中外显和内隐记忆均有心境一致性效应。陈巍(2009)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离范式来研究情绪与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关系,证明了心境一致现象存在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中。此外,Howe和Malone (2011)采用DRM范式对抑郁患者的研究发现,?o论是对词汇的自由回忆还是再认,与轻度抑郁者相比,重度抑郁者表现出了更大的心境一致性效应。龚琳峦等人(2014)结合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对再认记忆认知过程的解释来分离外显和内隐记忆,结果表明,心境一致性效应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和诱发抑郁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中均存在。然而,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研究发现,抑郁组和控制组对正性、负性情绪效价词的回忆、再认和词干补笔成绩无显著差异,表明了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均无心境一致性效应(Danion, Kauffmannmuller, Grangé, Zimmermann, Greth, 1995)。
综上所述,有关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心境一致性效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以往的研究多选用临床抑郁个体为研究对象进行情绪诱导,本研究统一了研究对象,选取了大学生为研究群体进行情绪诱导,并且采用了传统的任务分离范式,探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2方法
21被试
从黑龙江省某学院中,随机选取被试60名,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平均年龄为2045±130岁,被试无明显情绪障碍,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此前未参加过本实验情绪诱导影片评定和情绪效价词评定等过程,且并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实验设计
采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