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分析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浮针疗法 十堰市太和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 柏中喜 书 名: 浮针疗法 作 者:张亚平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浮针疗法,该疗法突破传统针灸理论,是针灸史上的革命,是一种操作简便易学的疗法,用浮针针具在疼痛周围皮下组织扇形扫散镇痛,由于镇痛迅速,常快于麻醉,在北美被誉为“神针”,该疗法疗效快捷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且能高收费高回报,为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2006年4月于马来西亚荣获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交流大会“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推广发展迅速,将成为医院各科室治疗疼痛的普及疗法。被多国报刊、杂志、电视专题报道。(专利号:ZL 97 1 14318.8 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61H 39/08)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比传统针灸、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针灸的适应症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症、骨质增生症、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带状疱疹、乳腺炎、癌症疼痛、各种结石疼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扭挫伤、各种关节痛、足跟痛、胃病、胆囊炎痛、慢性阑尾炎等)均有良好疗效。 适应症的开拓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特点。 (1)病灶周围进针,针尖直对病灶 。 (2)针体在水平运动 (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 (4)不要求得气,留针时间长 (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 疗效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一般8-24小时,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急性病需要的次数少,一般1-2次﹔慢性病多数情况下需要3-5次。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法; (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针刺前的准备 明确病痛点 病痛点在软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