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doc
书湖阴先生壁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长扫”“苔”“畦”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用词等方面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湖阴先生庭院清新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感受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读诗歌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诗歌所体现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全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大意。
-教师: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长扫”“畦”等)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些字词的意思吧。“长扫”就是经常打扫,“畦”指的是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3.小组合作探究,解读诗歌(2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前两句描绘了湖阴先生庭院里的景象,茅草房的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他亲手栽种的。”
-教师:“非常好。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他很爱干净,而且很勤劳,热爱生活。”
-教师:“那后两句诗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组再次讨论后回答:“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和山写活了,好像水在保护着田地,山直接推门而入送来了青色。”
-教师:“很棒。那这里面还用到了典故呢,大家知道吗?”(引导学生了解“护田”和“排闼”的典故)
4.感悟诗歌意境与情感(10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青山绿水环绕着庭院,庭院里干净整洁,花草茂盛。这样的画面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回答:“很宁静、很美好。”
-教师:“那诗人对这样的景色和湖阴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喜爱、赞美之情。”
5.诵读全诗,加深理解(5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教师进行指导。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选择诗中的一个画面,如庭院之景或者山水送青图,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并且配上一幅简单的画。
七、结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诗歌中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
-对比阅读其他田园诗,分析本诗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中的文言知识,如“闼”的含义等。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画面感。
2.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与哲理,以及诗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比分析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诗歌中的佳作。从教材角度看,它有助于学生丰富对古代诗歌体裁和风格的认识。诗中描写的田园景色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庭院内外景色的描绘,既体现了湖阴先生的高雅情趣,也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同时,诗中的用典、拟人等手法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歌艺术技巧的重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文人,你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去看看湖阴先生的家,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是不是也符合大家的想象呢。”
2.朗读诗歌,解决字词(10分钟)
-学生朗读全诗。
-教师:“在诗中,‘闼’这个字比较难理解,它的意思是小门。那诗中还有哪些字词大家不太明白的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如“长扫”等)
3.角色扮演,体会情感(20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王安石,一部分同学扮演湖阴先生。王安石来到湖阴先生家中,看到这样的景色,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准备。
-一组同学表演:
王安石(学生A):“湖阴先生,您这庭院真是雅致,看这茅檐之下,干净得不见青苔,花木也是您亲手所栽,可见您的勤劳。”
湖阴先生(学生B):“哈多谢夸奖,我不过是随心而作,这庭院也是我修身养性之地。”
王安石(学生A):“您这庭院外的山水更是奇妙,水似护田,山如排闼送青,真乃仙境一般。”
湖阴先生(学生B):“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也不过是借这山水之美罢了。”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