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终).ppt

发布:2018-05-20约1.56万字共10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评价观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 适用情况 “项目评价”(project assesment)──以综合性主题为中心,就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状况进行的自我评价的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划实践能力 * * 评价观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 适用情况 “品格评价”(personality assessment)──以年表形式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不同视点加以评价的方法. * * 评价观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 优点 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兼顾认知、情意、技能的整体的学习评价; 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肯定个人的努力进步与整体成就,呈现个别化的学习进程; 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内容的设计、作品选择标准及档案评价标准,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督导、自我评价的主动学习的潜能; 建立相关资源库,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提升学生沟通、合作、表达及组织能力.档案袋评价有可能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激荡师生智慧的艺术,是新课程所需要的. * * 2.1.3 教学模式 原因 我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总想找到一种包罗万象、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理想模式,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学习理论揭示的“学习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一观念是非常正确的,那也不能说,教学设计只有一种建构的模式.因为教学情境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的、普遍而有效的教学策 略,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正规教育中只获得一小部分知识,他们在学校之外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而他们所拥有的和相信的知识经验是其学习 发生的真正基础,所以,教学设计者应去了解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类型的学习,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适宜不同情境、符合不同目标的教学模式. * * 2.1.3 教学模式 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 * 2.1.3 教学模式 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 * 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 * 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发挥首创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将知识外化: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实现自我反馈: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 * 原则 强调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分析课程及单元的教学目标,建构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主题.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 * 原则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最终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 * 原则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 * 原则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