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会考复习教学设计awf.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离子反应会考复习》教学设计
院桥中学 蔡辉华
一、指导思想:
在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认识论被称之为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
因此本课时采用“感知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会应用”的实验探究复习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唤起了学生的实验意识、思维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本节课也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会考说明和课标要求为依据,以离子反应的会考复习为知识依托,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
二、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会考重要的知识内容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它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离子共存问题、阴阳离子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电荷守恒式的应用也是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目,重现率非常高。所以,训练学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概念、掌握和使用化学用语非常必要。
本节课是会考复习课,普通学校的学生知识遗忘率高,且容易自满,对学过的知识容易感到乏味,在课的前半部分设计两个演示实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有兴趣和愿望进入会考复习课,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判断离子之间能否共存,从而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离子反应,学会定性和定量地检验离子的存在。本节课不同角度归纳了离子反应,使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更加全面。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学习过离子反应,在高二的电解质溶液中学习过强弱电解质,并积累了大量的离子反应素材,对离子反应有一定的认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离子共存有所了解,但不够熟练。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重点与难点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舀一瓢海水装在瓶内看看,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什么名堂都没有。可是海水在科学家眼里,却不一样。他们能看出海水中的宝贝,并把它们——取出来。
科学家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这样海水中的溴离子遇到了氯气,成了散兵溴单质,在海水中游来荡去。这时用空气吹,把它从水中逼出,成为溴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最后,用吸收剂,像海绵吸水一样,把混合气体中的溴“捉”出来,这种方法叫空气吹出法。用这种方法,海水中的一个宝贝——溴,就被取出来了。
倾听、思考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的中心是实际生活”.通过离子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演示 师生共同演示:相同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酒精、醋酸的导电性实验
要求学生根据现象分析现象不同的原因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同,说明各物质的电离程度是不同的 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复习状态。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
解质与弱电解质
让学生学会分析、对比,学会总结 [考考你]现有下列物质:
① CaCO3固体 ② KNO3溶液③ CH3COOH ④ CO2 ⑤蔗糖 ⑥Cu⑦NaCl固体
请用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是: 。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思考、解答
学会应用
实验演示 师生共同实验:用一定量的硫酸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发现灯泡较亮。
(1)向其中加入硝酸钠固体发现灯泡仍然保持较亮。
(2)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发现灯泡先逐渐变暗直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
请说明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分析得出离子反应本质特征:某些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同时学生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离子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