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ppt

发布:2016-11-02约3.9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科研    与一线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2年9月11日 一、题外话与题内话: 再提教科研 1.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价值:应付?应该!            功利?功夫! 当教师面临着日益繁重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比如说职评、绩效、荣誉时……自然而然,不必避讳! 当教师面临着脱胎换骨的各种洗礼和锤炼,比如说突破、成长、发展时……超乎自然,不必忸怩! 这是因为 一线教师:拥有科研,拥有一线希望 一线教师:课堂是戏台;科研是砚台      既戏台又砚台,才是成功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 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一种单调乏味 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 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作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教师形象。 它的必要性根植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生活场景,它 的价值取向乃是由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 决定的,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 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钱伟长:“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 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 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 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 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魏书生:“我引导教师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教书, 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 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 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 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 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漫谈》 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途径 ——自然积累 ——业务学习 ——教育研究 第一阶段:靠制度 第二阶段:靠管理 第三阶段:靠科研 二、我的教科研之路(一) 1.摸着石头过河 2.跟着课改在走 得 失 与甘 苦 同 存 3.跟着教师在转 4.跟着时间在跑 5.跟着意志在牛 冷板凳上坐十年,好文方能一惊鸿 告别应酬和娱乐,从此寂寞人影单 抓头搔耳笔杆咬,但丁神曲可共鸣 二、我的教科研之路(二) 1.宏观建构、高度立意 2.微观解构、深度取意 1.宏观建构、高度立意 这是指在课改同行中,根据教育教学的宏观导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师学生的需要,结合本人的一些认识,以比较全面、前沿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科研的方向、角度、方法、价值; 或以反思者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教学之弊、检视课堂教学之短,筛取具有可借鉴的一些教训或启迪;或者是汲取可操作、可包容、可推广的触感、经验、方法或举措,加以提炼与提升。 一般而言,这种宏观认识与实践的重要特点就是立意要有高度、思想要有广度、操作要有信度等。 案例1:基于反思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2006) 例如:校内视角下的教育科研 案例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的实践研究(2009) 案例3:把课堂权利还给学生――教学管理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变革(2010) 案例4:初中简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2012.8) 例如:兄弟学校视角下的教育科研 案例2:农村学校跨区域布局调整中教师异质整合与发展的策略研究(2007) 案例3:农村初中三级行为矫正的实践研究(2011) 案例4:基于学案导学的初中“生本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2012.3) 案例1: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研究(2005) 例如:指导视角下或合作的教育科研 案例1:基于“错题集”的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案例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案例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策略的建构与 优化的研究 2.微观解构、深度取意 所谓微观解构更多的是指在课改契机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实际、学生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微观性研究,是教师对自我课堂的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感悟与理性认知。 微观解构是源于课堂、源于教师、源于学生而又升华到一定理论层次的一种教学推演、回顾、反思、修正的自我专业修炼,也是教师从课堂教学走向理论研究的必要手段,更是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的必然选择。 微观解构的最终成果形式——专题论文或综合性论文(也包括案例、教学随笔、课例研究、个案追踪等)。 微观性研究更具有教学导向意义与实践运用价值,而要使微观研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必须具备深度立意的要求,这是衡量该文章(论文)质量的重要参照! 案例: 1.《初中思品课堂哲理韵味的“酿制”与“勾兑”》 2.《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