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送考教案完整版本.doc

发布:2025-04-03约2.2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语文导学案现代散文选读使用时间:

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2页

《送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一、介绍作者作品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二、感知文本,探讨情感

1、课文围绕送考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1、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2.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

2、村民: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3.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

3、考试前: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等待发表中: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被扭曲了。

三、揣摩感受,体味态度

4.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结合语句分析。

A、“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4、A、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B、“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B、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C、“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C、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5.下面的语段分别是原文的开头与结尾,结合问题阅读体会其中的深意。

A、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

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1)、作者对种植牵牛花的感情有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从原来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而“今年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

原因:牵牛花有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的好高。

(2)、文章题为《送考》,作者为何要写牵牛花?

牵牛花象征暗示着在时局动乱、民生凋敝时读书人的普遍心态:读书以求荣华富贵、吃用不尽的功利心态。

B、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