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阅读及传统文化.doc

发布:2017-03-24约1.62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2015上学期六年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一、目的要求: 本学期以加强学生积累,开阔学生语文眼界,通过阅读课,在品味文学之美的阅读活动中,使少年儿童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二、阅读内容: 《传统文化》部分,旨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鲁滨逊漂流记》主要是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赏析方法应用到这部文学作品中,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他人分享,并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文字及精神涵养,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原则: 本学期教学活动通过品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法学法: 自学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第 一 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的情感,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学习课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跟师朗读2遍, 1)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 2)句意孔子说:“对于学问道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自学第二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的积累知识;勤奋学习,从不自满;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 5)自学第三则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努力求知的人”。 6)自学第四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死后会有‘文’这个称号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所以他有‘文’这个称号。” 7)自学第五则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一样,唯恐赶不上,赶上了还又怕丢失掉。” 8)自学第六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终日不食,彻夜不眠,去苦苦思考,结果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9)自学第七则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