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德育工作路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创新德育工作路径
———浅议传承“非遗”特色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连云港市新海小学 孙展孝)
[摘 要] 学校的特色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隐性动力。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积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新海小学把传承非遗这种“活态文化”作为构建特色学校、打造德育特色的核心工程,通过研发校本教材、历练教师队伍、搭建多种活动平台等途径,深入推进特色校园文化立体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成为德育的最有力隐性推手,促进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传承非遗 德育路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是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在德育中具有潜在性、感染性、渗透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潜在的德育课程,是一个隐性的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同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新海小学地处新浦西部城区,成立于2001年,已走过十年光景,十年奋斗,十年求索,逐渐理清了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走进新海小学,一股洋溢着东夷先民遗韵的煦风扑面而来:整洁的校园内,学生们正在饶有兴趣地欣赏介绍我市非遗项目的文化墙;楼梯廊道上的非遗传承人作品和学生作品照片装帧精美,学生在课余漫步中也能领受文化的熏陶;校本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阅读非遗校本教材《山海印痕》;由我市书法家陈凤桐先生题写的新海小学非遗展览室内,传承人的作品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中,辅导老师精心指导学校学生社团成员学习剪纸、泥塑、彩绘葫芦等,这是学校近年来传承非遗文化、彰显育人特色的一个缩影。
【路径之一】研发“非遗”教材,积淀德育素养
古老的港城大地在海一方,山海相拥。在这片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产生了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承载空间,它们不仅印鉴了云台山麓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更蕴涵了黄海之滨横亘古今的文化意蕴。在这片大地上,孕育了流行两淮及海赣沭灌地区的淮海戏、明清盛行于海州地区的海州五大宫调,催生了充满乡土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锻铜艺术、黑陶艺术、贴画艺术、淮盐制作、剪纸柳编以及葫芦艺术等。这些郁夷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非遗”文化,是港城人民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它蕴含着先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了先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连云港非遗文化是地方厚重的文化载体之一,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我校和市文化局非遗中心密切合作,共同研发非遗校本教材《山海印痕》,这套教材按年级共分六册,把千百年来流布连云港地区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工艺美术、民谚童谣纳入其中,中青年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素养。
1.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教师是教学问题的发现者、资料数据的采集者和课程方案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和实际操作者。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利的。因为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此,教师要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程知识、课程理论、非遗传承知识等。通过学习,他们更能胜任课程开发的工作,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他们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地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通过参与课程的编写、整合与评价,教师会不断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对所教学科知识作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安排。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要义。
(1)对广大教师进行在职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使他们了解课程理论和课程知识,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程序和步骤以及实施要领,从而提高他们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使他们担当起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任,形成自主的专业引导和专业规范的行为方式。
(2)引导和加强教师与同事、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及校外人士的广泛合作。加强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减少教师“孤军奋战”之感,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支持。在时间资源方面,学校支持鼓励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