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院前急救护理的基本程序.ppt

发布:2019-04-22约8.44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现场急救区的划分 现场有大批伤病员时,最简单、最有效的急救区域应设有以下四个,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急救。 (1)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区内的伤员左胸上挂有分类标签,为急救人员的抢救工作提供方便。 (2)急救区:用以接受红色和黄色标志的危重患者,使急救人员在此做紧急的复苏和进一步的抢救等工作,如对休克、呼吸心脏骤停者等进行生命复苏。 (3)后送区: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 (4)太平区:停放已死亡的伤病员。 院前急救常用的护理措施: 在急救现场,护士将配合医生共同完成救护任务。首先应保证患者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视伤病情和条件采取合理的体位、给予适当的暴露、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救治措施,在转运途中连续监护并作必要的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最初的抢救时机。 1.取合理体位 在处理成批伤病员,尤其是不能照顾周全时,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护士要协助患者,应给予患者最大安全性的体位。对需行心肺复苏者,让患者仰卧于硬质的平面上,去枕平卧位,头向后仰,上提下颌,以利于人工呼吸;对意识丧失者,应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等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对一般危重患者视病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平卧位、半坐卧位;对疑有颈椎或脊柱、骨盆骨折者则宜平卧于硬担架床上。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维持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呼吸停止者,建立人工道,行人工呼吸,如气管内插管、应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环甲膜穿刺等;室息者要注意清除口、咽喉和气管内的异物及痰液等;昏迷者要防止舌后坠,用口咽管道通气或用舌钳牵出固定;对缺氧者及时给予有效氧吸入;对张力性气胸的患者,行穿刺排气,也可安置闭式胸腔引流,迅速减压;对胸腔内积液、积血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对开放性气胸者,应密封包扎创口。 3.维持循环功能 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病情需要而又有条件时,应及时进行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护、药物治疗。 4.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处理外伤 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猝死、创作、烧伤等患者时,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要适当地脱去患者的衣、鞋、帽,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免因操作不当加重伤情。对于各种外伤,可针对性采取止血、包扎、固定措施。 (1)脱上衣法:如患者有一侧上肢受伤,脱衣袖时,应先脱健侧后脱患侧。平卧位时,解开衣扣,将衣服由肩部退至腰部,使健侧手臂屈曲,脱下衣袖,将已脱衣袖由腰部推至患侧,再脱下患肢的衣袖。如患者生命垂危,情况紧急,或患者穿有套头式衣服较难脱去时,可直接使用剪刀剪开衣袖,为急救争取时间。 (2)脱长裤法 : 如患者有一侧下肢受伤,脱长裤时,应先脱健侧后脱患侧。患者尽量取平卧位(无禁忌证时),解开腰带及裤扣,从腰部将长裤推至髕下,保持双下肢平直,不可随意抬高或屈曲,将长裤平拉下脱出。如确知患者无下肢骨折,可以屈曲,使小腿抬高,拉下长裤。如患者长裤难脱时,可直接使用剪刀剪开长裤。 5.建立静脉通道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保证治疗药物及时进入体内。危重症患者可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静脉输液最好使用留置针,可保证快速、通畅地输入药物。 6.对症治疗 对于各种外伤,可针对性地采取止血、包扎、固定措施;对各种急性症状,可采取止痛、解毒、引流、止咳、止喘、解痉等措施。 7.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及早头部降温,可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强调在现场急救实施基础生命支持时,即开始注意脑复苏,视条件可采用冷敷、冰帽、酒精擦浴、冰袋等降温措施,还可以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8.心理护理 由于突遇意外伤害或急症,患者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等各种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镇静、紧张、有序地进行救护工作本身就可使患者产生一种心理慰藉和信任。所以,在进行救护的同时,要关怀、安慰患者;对于患者家属,应客观地介绍病情,取得其合作与理解,使抢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9.防止差错事故 现场急救工作紧张,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即听清、问清、看清,并与医生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注意事项、配伍禁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