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媒体时代大众化与小众化均衡.doc

发布:2017-05-22约4.2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媒体时代大众化与小众化的均衡   摘 要:本文论述了传播对大众化和小众化的需要,以及大众化和小众化各自的弊病。提出了小众化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无疑是更人性化的。但是,就是在小众化的时代,我们也同样需要主流的声音,因此,大众化仍旧应该作为每一个传播者的追求,小众化和大众化的均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明显,而在小众化社会实现大众化和小众化的均衡,其主要手段是推广大众化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化;小众化 在传播学领域的受众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袭了几十年的大众传播有其必然的理由,而小众化的倾向也是时代需求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想讨论大众化与小众化的均衡问题,首先要搞清的是关于对它们的需求问题 1 对大众化的需求 第一,国家政权稳固和国家安定的需要。正如大众的定义一样:分布广、为数众多。这样的人群对于政策的推行和国家的管理是很有利的。就中国而言,统治者在文字、语言、度量衡等方面推行统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行的大众化,而这种大众化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国家政权的进一步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每个人都要适当地压抑自己的个性来服从于大环境的需要,我们靠统一的课本,统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大众化传播是无论哪个国家都需要的 第二,以“培养”理论为基础推广高尚的价值观的需要。社会发展所需要高尚的价值观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这个事实,其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有多少呢?恐怕是不能用斗盛车量的吧!中国坚持六十余年的主旋律宣传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化恐怕是可以从市井街民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 第三,媒介在经济上赢利的需求。对于商业社会来说,大众传播行为的赢利性是第一位的。于是,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参数成为每一个传播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传播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精品的产生是需要高额的投入的,因此,这样的精品就绝不能以小众为目标,否则它必然会因为入不敷出而不能长久地坚持 从很多方面来看,大众化都有其非凡的优势,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病: 第一,单一化、全球化倾向。大众化传播的一个效果就是趋同现象,现在在文化领域里普遍提及的全球化倾向,也是大众传播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西方的高势能文化向其他低势能文化传播的结果。这种倾向抑制了多民族世界多样化的本来面貌,而这种统一、同化和全球化,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的扼杀 第二,亚文化的灭绝。由于大众传播培养了主流,而对于一些非主流的亚文化,多半会在无人问津中自生自灭。我们不难看到,不少亚文化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出,从文化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遗憾 正是因为大众化存在着一些弊病,才有了小众化传播概念的出现。 小众化传播模式的主要特点便是它的接收对象大致是固定的,由其而带来的特点是:一是内容更加专门化;二是接收者更为自由、主动、更富选择余地;三是传播者必须更加关心和了解接收者的各种需要。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的需要。以往的大众化传播实际上是把受众的个性给模糊了。事实上,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都有差异,受众在接受传播过程中的个性是受到压抑的。在媒体发育的低级和中级阶段,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往往讲究“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在媒体发育的高级阶段,受众被划分得细之又细。媒体讲求针对一定的目标人群,服务到位,走的是“小众化”路子 然而,小众化虽然是一种媒介发展到现代阶段所自然发展出的产物,是时代的选择,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陷: 在信息爆炸的传播时代,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在这么多的信息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矛盾和信息冲突的现象。比如现在关于妇女回归家庭的论点,以前妇联是一片反对的言论,并主张不在媒体中宣传,但是在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三八节晚会上,主持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认为这也是一种女性的人生。受众在这样相互冲突的传播中,是不能很好地依据传播媒介的建议做出选择的。这就是多种声音带来的困惑 2 “信息沟”现象的加剧 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扩大信息沟的过程。比如,不可避免地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受众选择的信息内容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他们长期这样地选择,就会加剧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这就造成已有的“信息沟”现象的加剧。在这个层面上看,我们希望抹平的城乡差别、体脑差别等会在小众化的社会中变得更明显。无疑,这和我们社会发展的追求是相背悖的 3 不能产生规模效益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及恶性循环 小众化之后,受众的范围和数量都比以前小得多,那么,信息传播到每一个人的单位成本就会增高,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形成规模效益,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但进入小众化社会以后,受众的数量减小,因此媒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