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俄国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14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演变 1.十月革命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17---1936)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B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C 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1937) D 农业集体化(1927---193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巩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 ①战胜…巩固… ②不是…正确途径:违背…,超越…侵犯…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 ②政治: 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管理方式、所有制)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列宁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斯大林模式” 一.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斯大林模式”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 “斯大林模式”评价 1.积极方面 高度集中的体制,和当时苏联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后成为超级大国 2.消极方面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⑥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 总评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国家建设发展模式比较 * * 3.斯大林模式形成和统治时期(1936--1953) 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1953--1991) 5.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经济管理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实行实物配给制 分配 允许商品买卖、 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商业 部分国有企业采 取租让制和租借制 国有化 工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农业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有人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也斯大林模式,败也斯大林模式。”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用、弊端) 探索结果 内容 背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 探索失败、苏联解体 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 农业\工业\个人崇拜 经济管理体制(工业)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特点 探索性\开创性 逐渐停滞 釜底抽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摇摆不定 社会矛盾突出 打开改革之门,但收效甚微 前期取得一些效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 【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同点。 ㈠同: (1)都是为了解决 弊端; (2)改革过程脱离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