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9.《说“木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9.《说“木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为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设计以下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意象;其次,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接着,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升写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木叶”意象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课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4.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美学价值的同时,学会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美学原则。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说“木叶”》中的象征手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以“木叶”为例,展现其丰富的意蕴。具体包括:
-分析“木叶”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如孤独、萧瑟、生命力等。
-掌握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意象的叠加,营造象征的氛围和深度。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让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
-“木叶”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如“它在风中颤抖,它在雨中低泣”。
-课文中比喻的运用,如将“木叶”比作“孤独的旅人”。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解读:学生对“木叶”这一意象的理解可能停留于表面,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例如: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与季节变化、生命轮回的关系。
-如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木叶”所传达的哲理和情感。
-语言风格与美学价值的把握:课文的语言风格细腻而含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知并欣赏这种风格,例如: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语言技巧来表现“木叶”的美学价值,如排比、对偶等。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堂进度阅读与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说“木叶”》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以及PPT课件,用以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确保PPT课件的顺利播放。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组讨论和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木叶”这一自然现象为切入点,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观察过‘木叶’吗?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关于自然意象的知识,如“松、竹、梅”等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说“木叶”》一文中“木叶”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其美学价值。
-分析“木叶”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义,如孤独、生命力、变迁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木叶在秋风中轻轻飘落,如同生命的轮回”,帮助学生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木叶”的美学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意象,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写作思路,提供修改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木叶”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以“木叶”为主题的文章,要求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知识点梳理
1.《说“木叶”》课文内容理解
-作者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课文中的“木叶”象征着孤独、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