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氟烷与丙泊酚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异氟烷与丙泊酚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 探究异氟烷与丙泊酚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麻醉中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78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术中分别采用异氟烷和丙泊酚进行麻醉,术后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麻醉清醒指标和MMSE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项苏醒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小时的MMSE评分为(27.68plusmn;3.47)分;术后7小时的MMSE评分为(30.71plusmn;0.78)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与丙泊酚相比,异氟烷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麻醉中能够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异氟烷;丙泊酚;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
前言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是一种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的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麻醉药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后认知功能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从而使患者的康复时间受到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药物进行麻醉,是保证患者术后康复的一大关键[2]。我院为探究不同药物对患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特采用两种不同药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麻醉,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为时间范围,在我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服用抗凝药物,且不具有任何精神疾病史。观察组共有患者3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4.67plusmn;5.38)岁;基础疾病均为冠心病。对照组共有患者3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4.86plusmn;5.71)岁;基础疾病均为冠心病。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相关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gt;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的常规监测,监测后以静脉注射的形式对患者依次注入咪达唑仑(0.03~0.05mg/kg)、舒芬太尼(0.05~1.0micro;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托咪酯(0.2~0.3mg/kg)以实施麻醉诱导。为行机械通气,以每分钟12次的频率对患者实施潮气量为8ml/kg的气管插管,吸氧浓度维持在60%左右。随后以右颈内静脉穿刺的方式置管于头侧,将导管尖端置于颈内静脉球部。以上步骤实施完毕后,两组患者再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维持麻醉。
观察组:采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实施诱导麻醉后,给予观察组患者浓度为1%~1.5%的异氟烷以吸入的形式维持麻醉,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
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实施诱导麻醉后,给予对照组患者血浆靶浓度为3~3.5mg/L的丙泊酚以靶控输注的形式维持麻醉,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话语时间作为麻醉苏醒的指标,并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SPSS18.0统计软件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plusmn;s)表示,并以t实施检验,同时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用Plt;0.05表示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3]。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为(65.78plusmn;20.13)分钟;清醒时间为(32.18plusmn;8.71)分钟;话语时间为(83.96plusmn;10.43)分钟。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拔管时间为(72.57plusmn;23.66)分钟;清醒时间为(41.63plusmn;9.07)分钟;话语时间为(92.37plusmn;10.97)分钟。
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话语时间等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效果差异显著,Plt;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
实施手术后对两组患者术后3小时、7小时的MMSE评分进行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