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体外循环术后和非体外循环术后护理.ppt

发布:2018-10-19约3.66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体外循环术后 更早的下床活动 手术创伤减少,术后疼痛减轻,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含血停跳液多用于婴幼儿 心排正常值:2.5-4.5L/(min.㎡)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ICU:董文丽 教学提纲 体外循环基础知识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构件及基本功能 体外循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 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要点 非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 概念 体外循环:是将回心的上下腔或右心房静脉血引出体外,经人工肺进行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再经人工心泵入体内动脉的血液循环。 在体外循环下,可停止呼吸,阻断心脏血流,切开心脏,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完成体外循环的装置称为人工心肺机。 概念 常采用深低温致心脏停跳。 在直视下切开心脏,进行缺损修补及种类复杂畸形纠治的手术方法。 术后复温回复自身循环送入监护室。 比如:MVR,AVR,CABG,ASD.VSD.TVR等 人工心肺机的构件 ?血泵(人工心) ?氧合器 ?变温器 ?滤过器 与体外循环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肝素化、ACT 在体外循环插管前,注射肝素(3~4mg/kg),使全身肝素化及ACT?480秒,以免激活凝血系统并防止管道内有微栓形成。 ?心肌保护——含钾/血冷停跳液 ?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一般二者1:1为有效量(即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Iu肝素, 体外循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血液变化:血细胞破坏,游离血红蛋白升高,溶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后者常引起凝血机制紊乱,造成术后大量渗血 ?代谢变化: 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与组织灌注不良、代谢产物堆积有关若过度换气则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体外循环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肾肺等器官功能减退:长时间的低血压、低灌注量、酸中毒和大量游离血红蛋白等可影响肾脏的排泌功能,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肺脏也可因微栓、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的释放以及炎性反应引起间质水肿、出血和肺泡萎缩等,以致呼吸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电解质失衡:常见的有低血钾,以在术前长时间服用强心利尿药而转流过程中尿量又多的病人多见。 体外循环后常见并发症 ?出血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 ?消化道并发症 ?肝功能异常 ?脑部并发症 ?低心排综合征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要点 观察各系统术后的变化及反应 a.循环系统: 体温 血压 心律 皮肤与末梢循环 低心排征象 b.呼吸系统:看、听、测 、雾、拍、吸 c.泌尿系统 : 尿量及性质、酸碱与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处理 d.神经系统 :意识、 瞳孔、精神状态、 眼结膜 e.消化系统 :胃液量、颜色、肠鸣音、腹胀、恶心、呕吐、大便颜色、性状 各种管路的护理 ?气管插管 ?胃管 ?胸引管 ?尿管 ?测压管 ?呼吸机管路 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的原因 ?低温体外循环由于术中采用体表、体腔或血液等方法降温使患者体温减至30℃左右 ?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并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各种检查、病情观察、治疗操作均导致热的消耗 ? 输入大量溶液,吸收热能,使患者体温更低。 维持患者体温正常的意义 ? 低温时由于寒冷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寒颤可致氧耗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体温过高时,基础代谢率增加也可使心脏负荷加重 ? 高热常是心动过速的原因,可引起小儿惊厥。稳定患者的体温,可消除体温因素对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提高手术成功率。 复温的方法 ?当成人肛温小于36℃,婴幼儿肛温低于37℃时,要注意保暖。注意室温控制在20—24℃,监护室应具备空调等良好的调温 ?设备,加盖被,使用热水袋。在患者未回病房前最好使用预热被褥,待患者体温升至36℃左右时可停止使用电热毯,同时注意预防烫伤。 复温的注意事项 ?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2-4 h易出现反跳性发热 。为预防体温反跳,复温速度不可过快 a. 体温继36.5℃时,头部放置冰枕,停止电热毯复温,逐渐减少盖被。为预防体温继续升高,若体温每30 min上升超过0.5℃或体温达到38℃ 以上,即进行物理降温。 b. 对于中心体温高而肢端温度低者,采用电热毯或热水袋包裹手、脚,同时暴露上半身及大动脉处,给予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