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题.docx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此之谓失其本心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B。A项“策之不以其道”中“之”是代词,代指千里马;C项“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之”也是代词,代指得道者;D项“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之”同样是代词,代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B项“此之谓失其本心”中“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其他三项不同。
2.下列句子中,“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B。A项“学而时习之”中“而”表示顺承关系;C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而”表示并列关系;D项“野芳发而幽香”中“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表示转折,意思是脚和皮肤都冻裂了却不知道。
3.下列对“其”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B.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C.其如土石何(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又”)
D.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答案:C。“其如土石何”中“其”是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这种解释不准确,这里“其”无实义,“如……何”表示“把……怎么样”。A、B、D解释均正确。
4.下列句子中,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战于长勺
答案:C。“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A项“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B项“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判断句;D项“战于长勺”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C项“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
5.下列对文言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暮冥冥(迫近)
B.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死亡)
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答案:C。“马无故亡而入胡”中“亡”是“逃跑”的意思,不是“死亡”。A、B、D解释正确。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要相互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会疑惑。
2.《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句生动地描绘出了桃花林的美丽景象,为下文引出桃花源做铺垫。
3.《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远大政治抱负。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此句描绘了山间早晨雾气消散、傍晚云雾聚拢的景色变化。
5.《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__________”。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汉室兴隆的关键,所以这是最重要的建议。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见渔人,乃大惊”中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答案:错误。“见渔人,乃大惊”中“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示桃花源中的人看到渔人时的惊讶程度,而不是“于是,就”。
2.《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
答案:正确。在古代汉语中,“再”常表示“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3.“可以一战”的“可以”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意思相同。()
答案:错误。“可以一战”中“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等意思,二者不同。
4.《送东阳马生序》中“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求学时的勤奋刻苦。()
答案:正确。这句话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体现了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不在意物质条件,专注于学习,表现出勤奋刻苦的精神。
5.“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