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毕业论文终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和美、包容”的张掖湿地文化
作者姓名: 纪腾飞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_兰州大学______ __
准考证号: 022010050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郭茂权教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2年4月16日
XX专业
“和美包容And the inclusion of Zhangye wetland culture
纪腾飞
Ji Tengfei
目 录
内容摘要……………………………………………………(Ⅰ)
正文目录……………………………………………………(Ⅱ)
注 释………………………………………………………(Ⅲ)
参考文献……………………………………………………(Ⅳ)
附 录………………………………………………………(Ⅴ)
后 记(致谢)………………………………………………(Ⅵ)
“和美包容湿地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生命繁衍和文明发祥的起源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关系最密切的可能就是湿地。如果用文学的眼光再来看自然,湿地就像是地球写给自己的一首长诗。今天,文明向它的来处溯源,为湿地留出空间,让大地的抒情延续……
湿地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张掖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黑河流域中、上游21万公顷的水源涵养湿地,是黑河径流产生和维系的重要生态要素,黑河37亿多立方米的径流量,决定着13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500多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湿地植物45科124属195种;有国家级保护鸟类黑鹳等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等18种,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湿地,自然与人文结合,其内涵的多样性为构建独特的课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湿地,多元与共生结合,暗含和谐相融的意境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承担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考察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大都发源于湿地,经济中心发源于湿地周边。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依赖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的自然环境来耕作生息,聚合部落。世界上许多河流、平原湿地都为养育古代文明提供了这样一个可靠的栖息地,成为孕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哺育了华夏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哺育了古巴比仑文明等等。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家、许多城市都是傍依河流、海滨、湖泊、沼泽发展起来的。因此,有的历史学家把湿地资源称之为“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追溯张掖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现存的隋代木塔、西夏大佛、明代钟楼、绝世金经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折射出张掖灿烂文化。 传承文化的载体多元与共生结合河西先民游牧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黑河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多元与共生结合月氏遗址、汉代墓群、明朝烽燧,揭示出古甘州的文明历程,21种少数民族聚居、众多的民俗民风独特,其中裕固族为全国独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互相交织,文化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构成了西部特有的景观。湿地文化是近几年才流行的新名词。我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关于“湿地文化”的确切定义。也好,没有确定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创造想象的空间。我认为,“湿地文化”是一个的过程,是人类在利用湿地、改造湿地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湿地的物种具有多样性,它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材料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物种多样性是湿地生态平衡的前提。同样,湿地文化也具有多样性。从表现形式看,湿地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形态。其中物质文化是指源于湿地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如水车、水井、船舶等生产生活用具、耕作技术等,它与湿地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山水绘画、、风俗、建筑风格等等,它与湿地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湿地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湿地创造了文化的包容湿地文化是多样性的,从世界范围看,文化多样性还意味着差异性和独创性,因此各种湿地文化应该包容、交融,相互补充、借鉴,才能保证人与湿地融合带来的财富不断得到延续,才能使湿地文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才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