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应用.doc

发布:2018-08-29约2.8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愈显率48%,对照组92%,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午流注取穴法;颈椎病;并发症   针灸治疗本病有着简、便、验、廉的优点,各类文献在这方面的报道较多,而对古人研究中医学最精辟的时辰治疗学、子午流注针灸法的报道较少,实属遗憾,且传统针灸方法取效时间短暂、治疗力度较轻,难以取得较理想的疗效,且疗程偏长,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心损害。本治疗方法,在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特色的情况下,选取古代中医学的最精华部分,使患者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1临床资料   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统计两组的疗效,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2.1试验设计方法 本课题采用单盲随机化设计的方法。   2.2诊断标准 椎动脉型颈椎病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3治疗方案   2.3.1治疗组(甲) 辨证论治   2.3.1.1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选时:丑时。   主穴:上星、风池。   配穴:太冲、行间、侠溪、太阳、太溪、肾俞。   针法:毫针刺用泻法,亦可补、泻并用;不灸。   (如因取穴时间不便,可选酉时补肾水以涵肝木,选穴:命门、肾俞、气海等)   2.3.1.2气血不足 头晕眼花,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心悸失眠,发色不泽,唇甲不华,气短懒言,四肢无力,舌淡,脉细弱。   选时:亥时。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脾俞、肾俞、关元、百会。   针法:毫针刺用补法,多灸。   2.3.1.3肾精亏损 眩晕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眠多梦,偏于阳虚者,则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则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脉弦细。   选时:申时。   主穴:志室、肾俞。   配穴:关元、太溪、足三里,肾阳虚明显者加灸命门、百会、气海。   针法:毫针刺用泻法。   2.3.1.4痰浊中阻 眩晕而见头重如蒙,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口粘不渴,少食多梦,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濡滑。   选时:午时。   主穴:中脘、幽门。   配穴:内管、丰隆、解溪、足三里、头维。   针法:毫针刺用泻法。   电针疗法:针刺得气后,接电针(G6805-ⅡA型电针治疗仪),每次选其中2对(四个)穴,取疏密波形,频率20次/min,电流强度以患者自觉肌肉有舒适的节律跳动(肌肉出现收缩现象)为宜,一般每次取4个穴,20~30min/次。   2.3.2对照组(乙)   2.3.2.1体针 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肝阳上亢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用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2.3.2.2耳针 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min,间歇捻针。1次/d,5~7d为1个疗程。   2.3.2.3头针 选双侧晕听区,1次/d,5~10d为1个疗程。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疗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2.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相关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日常起居生活及心理均无明显影响为治愈(100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检查结果示改善明显,日常起居生活及心理改善明显为显效(75分以上,未满100分);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日常起居生活及心理因素较治疗前有部分改善为有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所有受试者经治疗后需手术者,按无效统计),日常生活起居及心理因素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3结果   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两组疗程结束后愈显率分别为92%、48%,经检验,?字2=4.14,P0.05,差异有显著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