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ocx
??
?
??
小针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时选择小针刀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为期,共选择患者88例,经临床确诊为颈动脉型颈椎病。为其中44例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44例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小针刀治疗,所得数据记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42/44),明显高于对比组68.18%(30/44),同时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明显高于对比组,疼痛评分则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小针刀疗法可有效提升颈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缓解疼痛感。
关键词:颈动脉型颈椎病;小针刀;效果
人体颈椎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动脉血管,但颈部基本上处于无保护的状态,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的机械力或内部因素影响,导致颈动脉血管狭窄、弯曲、压迫等,从而产生颈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中医将其归类于痹症范畴,并主张以保守治疗进行缓解。本文即是研究小针刀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如下为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为期,共选择患者88例。对比组中男:17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73岁,最小者31岁,中位年龄为(35.47±3.52)岁。研究组中男:19例,女:25例,患者年龄中最大者73岁,最小者35岁,中位年龄为(35.55±3.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以随机数字法将88例患者重组为两组,每组中均包含44例。为其中一组提供常规保守治疗,所得数据记对比组;另外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引入小针刀治疗,所得数据记研究组。如下为具体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方法
常规保守治疗主要分为药物、物理牵引、颈椎制动三种方式。其中药物治疗采用的是中成药丹参注射液,将两支丹参注射液(10ml/支)融入甘露醇(250ml)当中,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每隔7d治疗1次。物理牵引则使用颈椎托联合牵引支架完成,所使用的牵引力在3kg左右,每次治疗持续25min即可,每隔3d治疗1次。在不采取治疗的时间内需利用颈椎托对患者进行固定,均在白天时佩戴,晚间休息时取下以免造成呼吸道压迫窒息[1]。
1.2.2小针刀治疗方法
治疗选穴为风池穴、颈部夹脊穴以及阿是穴,在手术前对穴位点进行确定,在穴位点皮肤常规消毒后以亚甲基蓝进行标记。治疗前需在穴位点铺设空心洞巾,以免治疗时造成局部皮下感染,以10ml利多卡因(浓度为2%)进行局部麻醉处理,麻醉深度应达到小针刀松解所有位置。
先对夹脊穴进行治疗,入针角度为与皮肤45°夹角,刀口线对准椎弓板入刀,当小针刀刃部穿刺到达骨面后,应沿着骨面向两侧进行滑动,当感觉刃部遇到坡状阻力后沿坡道向上稍微倾斜滑动,在探入关节腔后旋转松解。风池穴入刀方式与夹脊穴相同,在抵达颅骨下缘后旋转松解关节囊,每个关节囊需松解2次到3次为宜。阿是穴采用垂直入刀方式,到达骨面后松解旋转角度为90°,并需要将棘间韧带松解[2]。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显著患者头晕、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任何影响。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偶尔会出现颈部不适感,对工作和生活不影响。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代表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表一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表[n(%)]
小组名称
小组例数
疗效显著
治疗有效
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4
27(61.36%)
15(34.09%)
2(4.55%)
42(95.45%)
对比组
44
13(29.54%)
17(38.64%)
14(31.82%)
30(68.18%)
P值
-
-
-
-
0.0009
卡方值
-
-
-
-
11.0000
上表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和颈椎生理曲度对比表()
小组名称
小组例数
疼痛评分
颈椎生理曲度(°)
研究组
44
42.36±3.52
4.51±0.38
对比组
44
52.79±4.73
3.82±0.15
P值
-
0.0000
0.0000
T值
-
11.7341
11.2033
上表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颈椎生理曲度明显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