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docx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等历史事件。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新中国成立等章节有紧密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学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3.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②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重要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①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
②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探讨我国外交政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视频、历史资料文档、历史图片库
4.教学手段:PPT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如何开展外交活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预习第16课的内容,了解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哪些知识点。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思考以下问题: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提出的。
②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思考以下问题: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是什么?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是什么?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①背景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等。
②过程: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意义: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子目“中日建交”,思考以下问题:
①中日建交的背景是什么?
②中日建交的过程是怎样的?
③中日建交的意义是什么?
6.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①背景包括: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国内政治变化等。
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③意义:有利于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五、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课堂小结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3.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相关章节,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