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单元教学设计 (1).docx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大单元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
方法
制作年代尺、研读史料法、列表整理法
教学
资源
教材、PPT
教学内容及进程
研读史料、创设情境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你知道这一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吗?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通读课文——梳理大事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
材料二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周恩来
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采取这一外交政策?
明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观看地图,结合教材P81内容,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明确: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阅读教材P82内容,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
明确: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尼代表团时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热烈欢迎。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明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1.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阅读教材P84《知识拓展》,简述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明确:时间:1954年,
地点:日内瓦
内容: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未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