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生活化作文教学3个走向.doc

发布:2017-04-28约5.8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生活化作文教学三个走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09-7-30 14:47:46 随着课改的深入,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接受和应用。然而,并非具有了回归生活的强烈意识,就能指导学生写出多彩生活之灵气的习作来。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一些作文课堂仍然无奈地停留在与生活的背离状态之中。如何克服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使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的本真呢? 一、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 圣人撰文,立意务求高远;学生的习作则立意崇高纯真。学生作文追求立意的“高远”,并非是教师的过错,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写的是习作,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强加于未成年人的学生身上,逼他们虚假地、甚至违心的去说一些崇高、神圣的话。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所以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的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儿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如:高考作文,为了表现战胜脆弱,每100份考卷中,不惜编造父母双亡,自己却能坚持顽强学习的竟有30多篇,便是有力的佐证。下面不妨来看看我们的作文课堂。 [案例]教师节前夕,一位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我的小学老师》的习 作指导课。为了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他是这样启发指导的:由“带病上课”想起老师的红烛精神;由“冬夜灯光”想起老师繁忙的工作情景;从“雨中赠伞”想起老师关爱的美德;从给自己补课想起老师的工作责任心…… 这样的作文教学,表面上关注了生活,实质上抹杀了学生的生活个性。给学生生活画定框框,设立中心,规定类型,学生习作难免回到套话、假话的老路上来,写出“千人一面”和近似“千篇一律”的习作来。虽然这位老师有了作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但作文指导仍是在亲近中走向了背离。我们应该看到:学生视野中的老师,由于学生具体经历,直接体验,情感取向,价值判断的差异,必然是各不相同的。用老师视野中的“老师形象”去引导学生构思作文内容,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强调的仍然是“立意本源”。所以,应该是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选择写作的材料,领悟表达的中心。这样学生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生活本源”的理念呢? 1、活动体验作文:搭建“活动大篷车”。在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上,过去“立意要高”的衡文标准,必然导致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比如:写助人为乐的一件事,“五子登科”纷纷亮相登场: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票子、扶瞎子。不少老师也一再利用范文分析,耳提面命,让学生明白:人物精神一定要升华,事件要写光明……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淡化主题,提倡写真,才是作文教学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提倡写真,学生笔下的东西绝对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别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笑语和泪珠”(冰心语)。事实上也只有真的才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最能感动人的。同样是写人的习作的训练,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那是“三、八”节前夕,课前布置学生为自己所敬爱的女性制作一件小礼品,写上一段“语丝”。课中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营造浓郁的氛围,接着让孩子们手持作品(如:有书法《游子吟》,有国画《母子情》,有自制的音乐盒、贺卡等。),自由上台介绍作品意义,交流所写的“语丝”。通过交流,一幅幅生活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紧接着老师吟起自己的下水文《妈妈,女儿想对您说》,然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女性的习作,最后组织点评。由于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指导仅是帮助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提供写作的方法。因而学生写下这些生活,就是真情无拘无束的流露,就是自己在和自己谈心,是在倾听生活中最动听的旋律,欣赏心中最美的画面,下笔自然流畅。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使学生融入生活的回忆之中,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情要抒,而且让许多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地融入生活的回忆之中。由此可见,提倡写真,让学生习作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真情就会涌动,情不自禁地由“心动”而“笔动”。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