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流行文化语文教育的关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环境、大众心理、传播媒介的一系列演变,流行文化迅猛发展起来,并以其强大的阵容分得了文化的半壁江山,对主流文化的阵营发起了猛烈冲击,主流文化不再一统天下。
而作为主流文化重要阵地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文学已经日益边缘化并受到科学与大众流行文化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公共阅读逐渐消失,崭新的文化语境已经形成。我们不难看到,担当有“心灵塑形”重任的语文教育,正步履维艰、踌珊挣扎,这一情况与时代的节奏不尽和谐。
语文教育与流行文化关系似乎处于一种尴尬与失衡的状态。
这样的时代背景便需要我们急切关注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流行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如何处理它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若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流行文化有一些必要的认识。
所谓流行,是人们在追求好奇时尚并籍以确证自我时,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使自己获得某种群体性言行特征的社会现象。像流行音乐、生活时尚、通俗文学、电视电影以及各种体育赛事等等。而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青年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广泛深远且不容忽视的。
流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即时性,它首先因为新鲜,特别是表达了某类人共通的情绪而风行起来,但随即又因为不新鲜面被其他流行所替代。同时,流行的东西往往和青春有关,它的发生发展特别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追逐的人感受着活力与时尚,回忆的人借它翻过一页页青春的印迹,感受时光的流转。
流行的东西往往还极具娱乐休闲性,它内容轻松、形式大众化,极符合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这对整日沉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现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成为我们减轻生活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也正是这些因素为它带来了骂名,说它求趣味不求思想,无法和“文化”相比肩。
固然,“文化”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知识信仰、伦理道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但是流行的东西也不全是糟粕,若现代人给“流行”的东西冠以“文化”之名,这与时下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宽泛化理解是相符合的。
关于流行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从负面角度来说,流行文化可能会吸引一些学生们因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沉缅其中而担耽误了学业,再加上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的僵化,流行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冲击不容小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无视或排斥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它对教育的影响存乎我们对它的态度。若因势利导地把流行文化当作教学资源来开掘,它未必不是一个促成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契机,对流行文化好的运用,不仅利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有力地推动当今日益深化的语文教学改革。
下面我们就从积极的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引入流行文化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保持一种动态的更新,对教材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强的稳定性,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经典篇目,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当代人文化心理的构成部分,不可以随意改变,另一方面为了让执教者易于操作与把握,也不应该即时变动教材,可是正是的这种稳定性特征容易产生人们常说的“教材效应”,一篇很动人、甚至学生再怎么爱读的文章,一旦入选教材便会弱化它的吸引力,尽管其阅读价值并不曾改变,可是学生就是提不起对它的阅读兴致。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努力维护经典的价值尊严的同时,也必须让自己所教的内容与跟时代同步,这不只是因所谓的“教材效应”,更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些对社会、对时代异常敏感的年青人,于是引入流行文化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在稳定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动态的更新,这对教材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引入流行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而形成富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样式。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体当中,学生永远是一个年轻的、对时代极度敏感的群体,而教师则不可避免地一天天老去,年龄的差异必然会使师生间的互动越来越不和谐,而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融进即时的社会生活、使教学富于时代性,可以使教学过程中解读的经典作品的价值思想启发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及时的响应、使教学富于实践性,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因紧贴时代脉搏、及时引进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新的实践方式而使自己教学富于开放性。总之无论哪一方面,引入流行文化可以拉紧教师因“心态老化”而与学生愈来愈远的心理距离,进而形成个性化而有生命活力的新的语文教学样式。
引入流行文化有助于学生积累促进他们心灵成长的生活素材,并最终帮助教师提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引进流行文化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不只表现在教材,也不只在教师这两方面,在教学效果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籍以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流行文化是一种易于为学生们接受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存在形态,因此在动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