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及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鲍慧钱卫红王涛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泌尿外科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及护理。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lt;4times;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浸润性膀胱癌;经导管;灌注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65-0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特点。病理形态以尿路上皮性肿瘤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为上尿细胞乳头状肿瘤[1]。浸润性膀胱癌是指临床分期为ge;T2期的肿瘤,其治疗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此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难以接受。膀胱癌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随着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化疗和介入放射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在保留膀胱前提下综合治疗浸润性膀胱癌[2~3]。经动脉灌注化疗又称介入化疗,因具适应证宽、选择作用性强、毒副反应弱、创伤小等优势而日益受到重视[1]。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并进行精心围术期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膀胱癌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65~72岁,平均(682)岁;病程6~34月。单发肿瘤为2例、多发9例,肿瘤直径15~85cm,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过其它治疗。所有病人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
12方法;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选择股动脉插管,将导管经皮下隧道置入F5-7Cobra导管于髂内动脉注药进药泵并穿刺造影,充分了解肿瘤血管的形态和走向。选择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吡柔比星60mg、顺铂(DDP)80mg、丝裂霉素(MMC)20mg三联化疗药物,分别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每种药物经导管于10~15min内灌注完毕。然后以明胶海棉细条混合造影剂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化疗当日给予水化、利尿。
2结果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等特点。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lt;4times;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认知及对介入治疗的不了解,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负担重、术后恢复等情绪问题。所以必须主动的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耐心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大概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及不安。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让患者尽可能说出内心的感受,避免情绪压抑[4]。同时,告诉同种疾病患者的治愈情况等。消除病人的疑虑,使其能积极的配合。
3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禁食水6~8h。根据医嘱准备好化疗药物。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肢体制动需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病人返回病房后减少搬动,每1~2h测量T、P、R、BP,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并患肢制动12~24h,用砂袋加压压迫穿刺点处6~8h,也可根据病人情况延长压迫时间。密切观察穿刺点敷料有无渗血,足背动脉是否搏动良好,肢体皮肤的颜色及温度,并进行记录。鼓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