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政府面对环境贸易措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doc

发布:2017-05-26约2.45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政府面对环境贸易措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1、政府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及要求往往超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应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 2、政府的职能部门和相关行业机构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认证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我国的环保立法、健全环保标准。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环保标准的变化,及时掌握信息,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化为国家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家电产品的环保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国外产品挡在国门之外。 3、制定扶持绿色产品的产业政策。政府在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方面对绿色环保技术、产品的创新、开发、生产和使用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倾斜。 4、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加大对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环境标准制定合作,使我国环境技术指标体系在适合国情的基础上,努力与国际接轨,高起点,高要求。 5、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紧迫感,把绿色贸易壁垒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变成全社会的动力,使全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认识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既是我国经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参与竞争的需要,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一挑战。 我国企业面对环境贸易措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企业的环境管理体制要从传统的环境管理依赖型转变为自觉严格依法办事的环境管理法治型。改变以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动环保经济的市场化,推行环境成本内在化,其核心思想是把资源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以及购买“排污权”的费用纳入成本,使企业被动的接受环境管理为依法自觉约束。 其次,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加快改变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减轻环境压力。 第三,当前要以环境污染治理集约化经营为突破口,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行专业公司。用市场化来运作,把污染处理企业改造成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依靠市场来推进企业的技术投入和规模调整,改变政府包揽的传统做法。 (二)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制度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作出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则是采用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料获得直至产品最终处置的一系列过程中,都尽可能对环境影响最小。由此可见,清洁生产的概念不仅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盈利性,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根据清洁生产的要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情节的产品。要达到这些要求,企业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好原料选择及产品设计关,不采用对环境有害的原料,不生产对环境有害的产品。 (2)改造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3)加强生产管理, 减少和杜绝跑,冒,滴, 漏。 (4)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或清洁生产审计,有针对地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并进行可行性析。 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包括采用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组成生产链,建立优化的产业结构,统一组织区域内的能源生产和供应,综合规划和管理区域水资源,建设供 水排 水及废水处理回 用系统,组织区域内跨厂物料大循环,对大力 推行废物的综合利用等措施。 (三)积极进行环境标准认证和实施环境标志产品制度 加入WTO后,面对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出口企业需要全面开展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推行环境标志制度。我国出口产品目前主要还是纺织品、农产品以及一些原材料,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为了减少别国借环保之名行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之实,我国应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第一是要积极推行ISO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