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计划2014年9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学 计 划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技能方面。
(1)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经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口算几十或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除法(表内除法的扩展)。
·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人”法试商并根据需要进行调商,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经历探索并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认识中括号,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
·经历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能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连除、两积(商)之和(差)、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例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容积,能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经历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包括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正方体,以及组合体)的过程,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辨认相应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能根据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想象物体的形状。
·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进一步认识角,认识表示角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等工具量角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理解并掌握周角、平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经历探索和发现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过程,初步建立垂直、平行的概念,能正确识别平面图形中的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能过定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经历简荜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选择适当的方式(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而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某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感受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数据多少的特点,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能根据实际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认识简单的调查表。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积累一些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的经验,能对有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体会简单随机事件的特点,初步学会从简单随机事件中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杌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和周角,研究它们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升和毫升,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间的相互转换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在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平均数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活动中,增强数据意识、随机意识,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4)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等数学活动,能有条理地思考,比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方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