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泥盆系.pdf
第七节泥盆系
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为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泥
质岩及硅质
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总厚595-6778米。化石种类繁多,分两大类。一类以珊
瑚、层孔虫、
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
石等和植物
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
牙形类、
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为
连续沉积,
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
世部分地层,
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赋存矿产有锰、铁、
钒、磷、黄
铁矿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硅灰石、大理石等矿产。此外,产
自该地层的
金属矿产还有铅、锌、钨、锡、锑、汞、金、银、铀及水晶、硅灰石等,是广西
最重要的含
矿地层。
广西泥盆纪沉积相、岩性组合和生物群落变化很大,可大致划分出桂中、桂
东南、桂西
南、桂西北、桂东北及合浦5个区。沉积类型主要有台沟相浮游型、台地相底
栖型、滨岸相
混合型及其过渡类型,分别命名为南丹型、象州型、曲靖型及北流型,代表性剖
面有南丹县
罗富、横县六景、象州县大乐和北流县大风门4处,属华南海相泥盆纪标准
剖面所在地,
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准分别建碑保护。此外,桂林附近南边村剖面经1988
年国际地质
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以上均是中外学者研
究泥盆纪地
层的重要场所。
南丹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西北的南丹及桂东南区,桂西南区亦有零星出
露。属碳酸盐
台地较深水(台沟)宁静的古地理环境。岩性以深灰色的灰岩、硅质岩和黑色泥岩
为主,局部
有砂岩、火山岩和少量白云岩。生物群主要是漂浮、游泳的菊石、三叶虫、竹节
石、牙形类
和少量笔石、薄壳腕足类。代表性剖面在南丹县罗富乡。
象州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中区。属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古地理环境。岩性以
泥灰岩、灰
岩、白云岩及泥岩为主,夹有砂岩。生物群多为底栖固着的层孔虫、珊瑚、腕足
类、苔藓虫,
并有底栖移动的竹节石及少量牙形类。代表性剖面有横县六景和象州县大乐。
曲靖型沉积命名引自云南省东部。分布于桂东北区。属滨海近岸动荡的古
地理环境。
岩性主要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砂质泥岩及泥岩。化石有鱼类、植物、介形类和腕
足类。广西
境内未建立此类型标准剖面。
北流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东南的北流及桂西南区。属碳酸盐台地边缘近岸
浅水、水动
力较强的古地理环境。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生物群以底栖固着的腕足类、
珊瑚为主,
常构成生物礁或滩。代表性剖面在北流县陵城镇大风门。
桂中区
该区包括柳州、宜山、融安、罗城、环江、鹿寨、象州、武宣、金秀、荔浦、
来宾、贵
港、横县等县(自治县)、市。泥盆系下统下部为紫红色碎屑岩,含少量化石;下
统上部至上
统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化石以腕足类、珊瑚为主。总厚达5000米。各统、
组间一般为整
合接触。环江至融安一带缺失中下统,中—上统超覆在寒武系或元古界之上。
莲花山组命名地在贵县(今贵港市)石龙乡莲花山。朱庭祜1928年建立,
原名莲花山系。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今标准剖面在横县六景。岩性为紫红、灰绿色的
砂岩、粉砂岩、
砂质泥岩夹灰岩、白云岩,底部为砾岩或砾状砂岩,局部夹含铜砂岩。厚210-1482
米。与下
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化石有云南鱼、亚洲棘鱼、亚洲鱼及植物等,其时
代属早泥盆
世早期。
那高岭组命名地在横县六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56年建立,原名
那高岭页岩,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岩性为灰绿、蓝灰色的泥岩、页岩及粉砂岩,局
部夹泥质灰岩
或白云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厚32-234米。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那高岭东方石燕、
那高岭鱼脊
珊瑚、泥盆那高岭鱼等,属早泥盆世中期。
郁江组命名地在横县六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56年建立,原名郁
江建造。1959
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代表中泥盆世早期地层。1974年华南泥盆系会议确定
为下泥盆统。
岩性为褐灰、灰黄、灰绿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砂岩,夹泥灰岩、
灰岩。厚
95-618米。化石有东京巅石燕、箭袋石燕、双腹扭形贝、天轴扭形贝、似巅孔
贝、东方隔壁
贝、蓝婉贝、钩形贝、拟耙珊瑚、内沟珊瑚、抱合珊瑚、小盘珊瑚、拖鞋珊瑚、
异隔脊珊瑚、
裂腔多颚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