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精密度及准确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高精密度及准确度
1、背景校正
由于基体的原因,分析线的强度通常被加上一个变化的背景信号,在没有达到需要基体校正的情况下,背景校正非常补偿了背景的漂移。
背景的校正是通过峰位置峰值强度减去背景信号进行。
背景的强度通过线性或二次插值法进行测量,对于插值模式“both linear”,背景水平是通过插值法计算的线:
IBg,1,IBg,2是分别为左右背景的强度。也可以是样品中本身具有的元素。
通常在进行背景校正时,可以采用一点或两点校正。当测量波长两端的背景比较平坦时,可以采用一点校正,背景位置在离波长位置不远的地方。当波长两边的背景不是等高,或者两边背景不太规则时,应该采用两点校正。其中,两点校正又分为仿样函数校正、多项式校正。就多项式而言,可以是0次,也可以是一次(线性),还可以是多次。其中0次是将左右背景平均。一次就是上述所讲的插值。
参考线
参考线是用于提高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所有被分析线的强度都除以参考线的强度,这样,可以减少漂移的影响。参考线可以是加入样品中的元素,也可以是样品中本身具有的元素。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参考线不能被样品中其它分析线干扰。
所有线与参考线的强度比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基体校正
不仅内标元素能做参考线,样品中某一组分也能做为参考线。这些组分往往是含量较高或基体元素。然而,标准、样品中的基体含量往往是不一样的,元素的含量检测在下列情况下才能进行检测。该情况下,元素的含量不是强度比的函数,而是浓度比是强度比的函数。可以通过线性含量进行计算,并且该线性函数的a0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检测基体元素的含量,就需要知道基体元素的含量。含量的测量通过所有含量总和被告知的边界微分方程来获得。总和被称为矩阵合。
当对元素浓度进行校正时,可以把元素引入矩阵合中。对浓度比校正时,如果样品、标准中基体元素的浓度是恒定的,才能把元素引入矩阵合中。否则,就会出现很小的偏差。
下面,将介绍用于基体校正的公式。
首先,定义如下矩阵合:
其中:为引入矩阵某一元素的浓度,其是作为浓度进行拟合的。为引入矩阵中矩阵分析的含量,其作为浓度比进行拟合。是基体元素的含量。矩阵合及矩阵分析的含量必须预先知晓。采用%表示单位。
用于校准的浓度比以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基体浓度在回归过程中以下式自动计算:
校准方程为:
其中,IM基体元素的测量强度,a0被忽略。作为浓度校正时,被引入矩阵元素的校正方程为:
校正后,基体元素的含量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因此,以浓度比进行校正时,矩阵分析的含量为:
标准化
由于参数的漂移,用校正曲线测量浓度的准确度会恶化,为了不重新校正,可以使用两个叫标准化标准的样品对强度进行校正。用于标准化的标准中,应包含所有被测元素的范围。标准化标准可以是用于校正的标准,一旦两个标准被测量,将计算出斜率和截距。这两个将对测量的强度进行校正,从而是测量结果如同作过校正一样。斜率和截距将用于其它测量强度:
除强度外,强度比也可以采用该方式进行校正。斜率为1,截距为0,表明自上次校正后,强度没有发生变化。由于两参数是同原始校正曲线进行比较获得,所以,标准化不应该太频繁。
具体算法为:H=a(0)+a(1)*h
T= a(0)+a(1)*t
所以 a(0)=(T*h-H*t)/(h-t)
a(1)=(H-T)/(h-t)
其中,H、T为标准化标准的理论强度,h、t为实际测量的强度,a(0)为截距。A(1)为斜率。
动态测量校正
在动态测量校正中,控制样品在未知样品测量之间进行测量,在控制样品两次测量之间,插入的强度值是时间的函数,这样就能计算出一个校正因子:
控制样品的含量通过下列公式能被规范到确认含量。
最终校正值表示为:
插值法
当使用插值法进行校正时,每一个测量过程中,被测样品的浓度被包含于一对高低样品之间,这样能优化分析的准确性。
低浓度插值标准首先测量,接着测量未知样品,最后是高浓度标准。如果需要另外的测量周期,则测量未知样品,然后是低浓度样品。当需要五个测量周期时,按如下过程进行测量:BL-U-BK-U-BL-U-BK-U-BL-U-BK。
其中,BL是低浓度标准,BK是高浓度标准,U是未知样品。
一个测量周期可包含多个单次测量,这主要取决与所使用方法中的参数设置。未知样品浓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为低浓度标准的分析浓度
为高浓度标准的分析浓度
为低浓度标准的分析强度比
为高浓度标准的分析强度比
为试样强度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