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清朝法律制度(后期)教案分析.ppt

发布:2016-05-02约2.79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的丧失 由五口通商大臣到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由协定关税到总税务司控制中国的关税、内政与外交 由领事裁判权到全面践踏中国的司法主权 法观念的更新 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 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 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 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 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务期中外通行”,中西结合 修律与研核法理结合 修律与促进法制文明结合 一、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原则 1.预备立宪的背景 其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 其二,帝国主义列强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 其三,官僚立宪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主张进行了大力宣传和积极吁请。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原则 2.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端方、戴鸿慈、载泽、尚其享、李盛铎。 清末五大臣出国考察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原则 2.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期以五年改行立宪政体”、“保邦致治,非此末由” 2.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载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端方:西方富强的原因在于摒弃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是“任法不任人”。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原则 3.颁布“仿行宪政”上谕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二)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1.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2.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 3.改革官制与改组内阁 4.宣统二年新立宪方案 《钦定宪法大纲》 正文“君上大权”——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附则“臣民权利义务”—— 《钦定宪法大纲》 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君主立宪政体。 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漫无边际的君主权力进行了限制,体现了君主立宪国家的有限君权原则。 第三,尽管它把臣民有限的自由、权利及义务作为附则,但毕竟是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这些宪法基本内容,与君主专制时代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有限君权原则 首先,君主要遵守宪法的规定。 其次,在立法方面,君主要受到议院的制约。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简称“十九信条”。 采用英国式“虚君共和”的责任内阁制,对皇权作了较多的限制,同时扩大了国会(资政院)的权力。 “十九信条”的制订和颁布,是清末预备立宪的最高成就。 宣统二年新立宪方案 宣统二年,厘定内阁官制; 三年,颁布内阁官制,设立内阁; 宣统二年新立宪方案 五年,开设议院。 《内阁官制》 《内阁办事暂行章程》 清帝退位诏书 二、修律活动 (一)修律的原因、宗旨与目的 原因—— 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西方列强有条件放弃领事裁判权的虚假许诺。 (一)修律的原因、宗旨与目的 宗旨——既要“参酌各国法律”,“采彼所长,益我所短”,又要维护中国“数千年相传”的“三纲五常”,“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 目的——“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二)修律的主要内容 1.《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 2.《大清民律草案》 3.主要商事立法 4.法院组织法与诉讼法 5.《大清监狱律草案》 《大清现行刑律》 第一,取消吏、户、礼、兵、刑、工六篇律目,从“名例”到“河防”分为30门; 第二,把旧律中纯属民事内容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 第三,刑罚改革。 刑罚改革 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 改充军为安置,军、流、徒为工艺,笞、杖为罚金,虚拟死罪为徒、流; 满汉同一刑制,例缓人犯免于秋审,禁止刑讯,废除奴婢,变通枷号; 废止站笼刑罚,将笞、杖、徒、流、死五刑改为罚金、徒刑、遣刑、流刑、死刑 《大清现行刑律》 第四,删除过时的条款。 第五,增加一些新罪名。 第六,仍然保留“十恶”的内容,并放在律首,处以重刑。 《大清新刑律》 第一,仿照近代资产阶级的刑法体例,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 第二,吸收近代资产阶级的一些刑法原则。 第三,采用近代资产阶级的刑罚体系。 刑罚体系 主刑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 从刑为褫夺公权和没收财产两种。 《大清新刑律》 第四,增加妨害选举、交通、通讯、卫生等一些应社会所需的新罪名。 第五,删除八议、请、减、赎、十恶、存留养亲等封建法律内容。 第六,保留了一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传统礼教精神的刑法内容。 《大清民律草案》 第一编总则 第二编债权 第三编物权 第四编亲属 第五编继承 商事立法 《钦定大清商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